庆山别名考

2023年01月1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380 文章浏览数:

刘乐


  庆山是城固北部文化名山之一,距县城三十多华里,位于原公镇西原公村北的湑水河滨,雄踞湑水出升仙口之要冲,是原公镇及县北平川之屏障,自古有“乐城屏翰”之誉。明代诗人这样赞其作用,“南下风涛碧一溪,奔腾逆折竞之西。怪来满县人无恙,斗作关栏庆作堤”。因为“庆作堤”的庇佑之功,被唤作庆山。庆山之名最早见于明代地方志。嘉靖《城固县志》载:“庆山,北二十五里,顶有烽堠古迹”。明代之前,其称谓不清楚。经寻根溯源,考辩是正,廓清了庆山在东晋南北朝时期,有罄山、婿乡山、听山三种名称的事实。
  罄山之名出自《晋书·载记·苻坚上》中记载:东晋孝武帝宁康元年(373年)八月,梁州刺史杨亮遣其子杨广袭击仇池(今甘肃成县西),被前秦梁州刺史杨安击败,杨亮被迫退守罄险戍(今城固庆山)。十月,秦王苻坚遣王统、朱彤率兵两万助杨安,攻克汉川,杨亮率巴兵万余与杨安战于青谷(今洋县北华清水河谷),复大败,杨亮退守西城(今安康市区)。
  东晋梁州刺史杨亮退守的罄险戍之地,就是具有军事防御天险的罄山一带,因罄山而得名。根据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可以确定罄险戍在城固境内,与庆山之地相合。文云:“罄险戍在(洋)县西境”。史载,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都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大者称镇,小者称戍。所以东晋在梁州境内形胜险要之地,均有“诸戍”,以防前秦军队侵犯。如汉中境内的白马戍、迥车戍、罄险戍等。罄险戍的具体位置,《洋县县志》云:“罄险,今洋县西北”。但在洋县西北境内,并无形胜险要之地,而与洋县西邻的城固境内,湑水河谷之冲的庆山一带却符合条件。首先东晋时,今洋县还未设县,其地属城固管辖。其次自成天险的庆山一带,历为兵家据守要地。《三国志》《华阳国志》记载,诸葛亮曾在庆山顶上设烽堠,西南三里建乐城,屯兵以防魏兵由斜谷口(今小河口)南下来犯城固。蜀汉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将曹真由斜谷口欲攻汉中,丞相诸葛亮即派守将待之于庆山一带。后因“大雨绝道”,曹真收兵,双方未交战。三是城固当地人把庆山叫罄山,有古民谣为证。1984年出版的《城固县志》,收录有“罄(庆)山空,轰轰轰”的民谣。对罄山为何是空的传说,县志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湑水出升仙口,直向南奔,恰好罄山居于升仙口之冲。当湑水涨发,拍击罄山,发出轰鸣之声。走在庆山小径上,感觉庆山轰轰作响,好像空山一样。罄,空尽之意,与民谣说法相吻合。
  婿乡山之名出自南朝宋刘澄之《梁州记》。文云:“婿水北婿乡山,有仙人唐公昉祠。有一碑,庙北有大坑,碑云是其旧宅处,公昉举宅登仙,故为坑焉”。婿乡,因西汉末年城固人唐公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其婿居此而得名。具体指升仙村、庆山以南,斗山以北湑水河流域两岸阶地,又称婿乡川。依照“婿水北婿乡山”的位置确定,在婿乡范围内只有庆山符合条件,因此,婿乡山也就成了斗山的别名。
  听山之名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文云:“左谷水出汉(水)北,即智(湑)水也。北发听山,山下有穴水,穴水东南流,历平川中,谓之智乡,水曰智水”。“北发听山”的“发”字,《说文解字》释:“发,射发也”。喻湑水像箭矢一样从听山处发射出来。听山得名同样源自唐公昉升仙传说,明《陕西通志》道:“俗传唐公昉仙去,婿归,惟闻空中歌管声,因名听山”。清《城固县志》亦云:“听山,相传唐公昉仙去,婿惟闻空中歌乐之声,故名听也”。所以,南北朝时期庆山名叫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