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所思所想

2023年02月07日 副刊 文章字数:1418 文章浏览数:

黄文庆


  

放鞭炮


  零点左右,到处都在燃放鞭炮,似乎把时间和空间都炸碎了,它们都像碎玻璃、碎纸片一样委落在大地上,新的一年会长出新的时间和空间,它们蓝蓝地弥漫在人们周围,生灵们就生活在它们里面。
  燃放爆竹到底有什么意义,竟然让人们如此着迷?据听说,古老的神话里有一种叫年的猛兽,茹毛饮血,饕餮生灵,到了年底它们就来圈划领地,人为了吓退它们,就用爆竹弄出些声响,好让其远离人烟,回到荒野;据听说对联出自用桃符辟鬼祛邪,后来就以红朗朗的纸对联代替,配以门神,把门守户,鬼邪莫近、莫入。
  其实,古老的习俗基础都是文学的,煞有介事,栩栩如生,弄得非常逼真,由不得你不信。文化的根源都是如此,明白的人悟道理,一般的人被明白的人编出故事去驯化、训诫,将他们由混沌之原野渐渐驱赶、引诱往文明的方向。
  这些习俗,如傩,如迷信宗教混杂的法事,如祭祀……经历千万年成为民魂的一部分。
  回到燃放鞭炮,综合起来,古时的智者可能以为那样的电光火焰、噼啪之声,能够驱走猛兽、威慑邪魔、更新时空、给人壮胆,而且可以通过此种仪式,界划时间段落,还能娱乐。
  鲁迅在《祝福》里说,“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世事就是如此,人们是将信将疑,明明知道燃放爆竹是虚妄的,可大家都晕晕乎乎地祈天祷地,也就不再深究,反正也没有什么害处,就加入到这种风俗的洪流中,代代沿袭。
  毕竟不能苛求谁都成为思想者和哲学家,过年放点鞭炮,畅快一番,也好换个心境。
  

祝福语


  在我退休之前,一般都带几个班的课程,特别是当年带美术课的时候,备一次课,要讲几个班。讲第一个班觉得新鲜,讲第二个班就少了激情,讲第三个班就有些乏味,讲第四个班就觉得像在用假话骗人,讲第五个班就味同嚼蜡……所以,后来的岁月里,过节日的时候,我的问候语都是现编的,因人而异,不会“一式N份”地群发,不会就是那几句话在无数次洗牌。
  当然,我在接收亲人朋友的问候祝福时,见到群发的、用那些老掉牙的词语表达时,就不会细读,只当作一番好意、一缕暖风、一种牵挂,也有感动,也在吸收其善心和情义,只是心里多少有点遗憾。而对那些哪怕只是一个词、一个句子,但很新鲜、很有创意的问候一定要反复玩味,尽可能充分地吸收。
  人世间,就是如此,不同的人活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习惯里,不同的人也活在不同的语境层次里,不同的人活在不同的情商深度……所以,人都是活在杂色的人际环境里,谁也无法把相处的人群一道道过筛子。因此,生活在文字生态里的人,要宽容再宽容,主要感受语言的深浅、真伪、冷暖、浊净,而不要过分计较它的唯美与否。
  

错过了


  有人在许多年又许多年之后,迟迟地邂逅了最心仪的那个人,欣慰之余,却嗟叹生不逢时,大有此生已经蹉跎太多的悲凉和苦痛。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怨恨。
  这也用得上“吃五个馒头,是最后一个吃饱的”的寓言加以自我讽喻。
  正因为那么多年错过了,遗恨才经过漫漫时光的发酵而酿成了深情,才因为长久的梦想饥饿而导致了如今的饕餮,才彼此更怕再次丢失在人海里而倍加珍惜。
  是长久如同亘古的阻限,而觉得人生已经成熟,正是可以斟入杯子递上去才对得起对方的珍醇!
  是长期的错过了,给感情造成了巨大的张力和磁力。
  错过了的遗恨有多深,往后余生的珍惜就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