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共济”大民生

医保家庭成员共济 惠及更广大参保群众

2023年02月10日 百姓周刊 文章字数:174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曹娜


  2023年1月1日起,我市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政策(以下简称医保门诊共济)实施。记者从市医疗保障局获悉,随着医保门诊共济改革逐项落地,新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职工参保人员可授权其配偶、父母、子女使用本人医保个人账户(配偶、子女、父母也须是正常参保的居民或者职工),亲属也能及时享受到相关医保权益。我市已经有不少职工把家庭成员做了绑定。



  “我为家人,家人为我”的新保障机制

  2月7日,记者来到市三二〇一医院门诊大楼,实地探访医保门诊共济新政落地实效。带孩子来院就诊的市民黄先生向记者介绍,自从组建了家庭共济账户,原来孩子挂号需要自付的部分费用现在也可以从他的医保个人账户支付了:“我觉得这个政策很好,医保就是为了减少老百姓就医负担。我们这个年龄身体较好生病几率小,账户里额度用不完。但家里老人经常买药,有时孩子需要看病,现在出台这个政策,家庭内都能享受,全家人都受益。”
  “在医保门诊共济改革之前,没有医保的家庭成员,看病时需另行支付医疗费用,这在无形中就提高了参保家庭的医疗支出。如今医保余额的共享,不仅减少了支出,还提高了医保账户余额的使用率。对这些患者或者家庭来说就是一种很切实的获得感。”该院门诊收费室负责人曹华告诉记者,新政实施之后,在医保窗口结算的患者量明显增多,尤其是为家庭成员如老人、子女结算的,占比有较大提升。她介绍,为进一步落实此项惠民政策,医院制作了关于医保门诊共济政策的宣传海报,放置在收费处醒目位置,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项惠民政策。市民不会绑定账户时,医院工作人员还会提供现场指导、帮助。
  该院医保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刘东红介绍,家庭共济资金的使用方式包括共济支付与共济缴费两种。家庭共济网的组建人作为出资人,在组网成功后自主选择共济资金的使用方式,可以二者选一,也可以两者都选,选择确认后共济成员方可使用。而共济支付,是指家庭共济资金按共济成员医保结算先后顺序,用于支付合规的自付医疗费用。共济成员在定点医药机构发生合规的自付医疗费用,如果是职保人员,须先用本人的个人账户历年结余资金支付,用完本人历年结余资金后,可按规定使用家庭共济资金支付;如果是城乡居民医保人员,因其本人无个人账户,可直接使用家庭共济资金支付。

  小“共济”里的大民生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对于国民医疗服务需求最强有力的保障。医保个人账户,小“共济”里托底大民生,是惠民多赢之举。“为让惠民政策尽快落地,我院门诊收费处和信息科数月前就开始改进程序、学习政策、指导患者,至今已有153个家庭在我院使用了共济账户。在为市民提供实惠的同时,也提高了医保资金合理使用率,保障了医保资金的安全。”该院医保管理办公室主任魏国俊告诉记者,建立职工医保门诊共济制度,通过普通门诊统筹,将门诊多发病、常见病纳入医保统筹基金报销,补齐了原有制度短板,由原来的积累式走向了所有参保人员互助共济式。提高门诊待遇,减轻参保人的门诊医疗负担,也会降低小病住院、挂床住院等不合理医疗行为发生频率。实施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后,不仅可以化解门诊费用的风险,还可以促进从疾病费用保障向健康管理延伸,引导基层医生积极开展健康管理和慢病管理,从源头促进国民健康。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额度减少,改革后,划入在职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基金为本人缴纳的职工医保费,单位缴纳的职工医保费用不再划入医保个人账户,全部计入统筹基金;退休职工个人账户由统筹基金分别按2022年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含灵活就业人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2%定额标准计入。不少市民担心会不会降低整体待遇保障水平。
  2月8日记者从市医疗保障局了解到,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划入额度减少,并不意味着整体保障待遇的降低。个人账户改革后,前期个人账户积累的基金仍然属于个人权益,用于支付个人医疗费用的同时,扩大到家庭成员之间共济使用;其次,在改革个人账户的同时,通过基金的平衡转移,建立了一个新的门诊费用报销机制,实现职工医保门诊保障从原来的“个人积累式”走向“互助共济式”,门诊费用报销水平还将稳步提高;最后,职工医保还建立了慢性病、特殊疾病门诊保障机制,把一些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对健康损害较大的疾病的门诊,纳入了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全省已统一覆盖到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51个病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