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不离不弃照顾残疾叔父

——洋县王小英获评汉中市第七届道德模范

2023年02月10日 婚恋家庭 文章字数:151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李佩蓉


  家住洋县谢村镇海莲村二组的村民张宝明怎么也想不到,77岁高龄、身患残疾且无儿无女的自己,每天还能过得衣食无忧,舒心踏实。而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他最感谢的,是他的侄媳妇王小英。


  儿子结婚时,王小英(后排右三)为叔父(前排右一)换洗一新,留下一张全家福。

(受访者供图)


  勇挑家庭重担 无怨无悔照顾三位老人

  1988年,王小英嫁到了海莲村,婆家除了公婆,还有一个自幼身患重度小儿麻痹、腿脚残疾的三叔。面对不轻的家庭负担,年轻的王小英坦然接受,和丈夫共同承担起照顾三位老人的担子。1998年,她的公公因病去世,家里的劳动力缺失,日子难过了起来。为了撑起这个家,她支持丈夫外出务工,把家务的重担扛到自己的肩膀上。她既要洗衣做饭、照料三叔的衣食起居、陪伴年迈的婆婆、养育一对儿女,还要从事繁重的农活,种植3亩多的水稻、乌药和元胡,尽心竭力地让全家人生活得更好。
  平日里老人有个头疼脑热,王小英总能第一时间请医看病、煎药熬汤,忙前忙后照顾。三叔张宝明虽然腿脚不灵便,但是性格开朗。偶尔情绪低落,王小英总是放下手中的活儿,陪老人聊天、看电视、散心。三叔有个爱好,喜欢用竹子编制篾器物件,她就专门抽出时间,到集镇或者县城农贸市场购买竹子。她来回跑70里路,不辞辛劳运回家,供老人编织竹笼、竹篮、竹筐等物件。因三叔手艺精巧,附近的乡亲和路人纷纷前来抢购,老人喜在眉头,乐在心头。
  张宝明回忆,10多年前,自己闲不住去鸡舍喂鸡,脚下一个打滑,摔坏了髋骨,卧床两个多月。侄媳妇王小英日夜照料,端吃递喝、倒屎倒尿,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2016年夏天的一天,张宝明再次不小心摔倒,左胳膊骨折。王小英和丈夫顾不上吃饭,赶紧搭车送他去县城的医院治疗。到了医院门口,王小英帮助丈夫背起三叔,一口气上了四楼去到骨伤科。9天的住院时间里,夫妻二人轮流为三叔送饭喂饭,擦身换药。照顾老人的同时还得挤出时间回家插秧种地,忙得不可开交也没耽误王小英三天两头给三叔变着花样做好吃的,为他补充营养。看着她将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同病房的人都以为她是老人的亲女儿。

  自立自强 以孝治家传播中华传统美德

  2013年,张宝明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被纳入精准扶贫户。2019年,镇村干部在扶贫走访入户过程中,发现张宝明的住屋墙因连日下雨,出现裂缝,正准备找人修缮。面对干部们提出帮忙修缮,王小英连忙婉言谢绝,不愿给镇村添麻烦,抓紧时间自己修补。不到三天,她就和丈夫把三叔的住房整修好了。因三叔符合特困供养条件,镇村干部多次入户动员,征求老人意见,请他入住敬老院享受供养,每个月还可享受500元的生活补助,但王小英再次谢绝:“三叔已享受了这么多好政策,减轻了我们很多负担。我们宁愿节衣缩食,也要为他养老送终。况且我们和三叔住在一起也习惯了……”张宝明听到侄媳妇发自肺腑的心声,激动得掉下了眼泪。镇村干部和邻里乡亲也为这个孝顺自强的好媳妇竖起了大拇指。
  照顾三叔,王小英三十多年如一日。对待婆婆,她也如同对自己的亲妈一样,从未和老人红过脸、吵过嘴。婆婆年迈体弱,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平日里经常吃药,一年要住几次院。王小英从未叫苦叫累,总是省吃俭用为婆婆看病治疗,尽心尽力照顾陪伴。看着母亲对家中老人无微不至地照料,王小英一对儿女也被妈妈的孝心感染,生活中争着帮妈妈照顾爷爷奶奶,对爸爸妈妈也是敬爱有加。谈起以后的日子,王小英淳朴的脸上露出阳光般的笑容,她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侍奉老人、孝顺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要全家齐心协力,没有什么困难过不去!”
  30多年如一日无悔付出,王小英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三叔和婆婆的老年生活,用善良和孝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2022年12月,王小英获评我市第七届道德模范,成为全市人民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