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这些知识, 你知道吗?

2023年03月31日 汉中城事 文章字数:1759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王茜



   插画/赵思睿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同时清明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那么,清明节缘何而来?在历史变迁中历经哪些变化?古人在清明节都做什么?现代人又怎样度过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呢?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民俗专家王继胜。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的寒食节。据传说,寒食节最初是为了纪念晋国大臣介子推,他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为了纪念他,人们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一天禁火寒食、不生火烹饪,以示哀悼。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融合了流行于北方地区的寒食节禁火、冷食习俗,后来寒食节逐渐演变为清明节。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清明节就已出现于古代宫廷中,到了唐代,清明节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定假日。
  清明节的由来,其实还融合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多项内容。晋代陆机有诗写道:“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唐代大诗人王维有诗云:“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这都是当时人们在这一节日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清明节的发展变迁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季节。那么,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
  “节日与节气不同,节气是时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某种风俗和纪念的意义。清明节其实是由清明节气演变而来的。”王继胜介绍道。原来,在战国和秦汉时期,清明节气前一两天的寒食节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清明节”,寒食节才是祭扫坟墓、祭拜祖先的日子。由于清明节气距寒食节很近,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到了唐代首次将清明节列入国家法定假日。唐玄宗将清明节扫墓正式编入了国家礼典,属于当时的“五礼”之一。在宋元时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宋《东京梦华录》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以此可以看出,宋人开始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王继胜在采访中表示,现代人的清明节以扫墓、踏青为主,但是在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和活动非常丰富多彩。他讲到:“除了扫墓祭祖和踏青,古时候的人们还会在清明节荡秋千、蹴鞠、斗鸡、射柳、插柳、举办蚕花会等。清明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节日,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拥有多彩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节日习俗。”
  荡秋千、蹴鞠、斗鸡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了解,但是射柳、插柳、举办蚕花会作为清明习俗却很少有人知道。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鸽子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插柳的风俗,一说是为了以插柳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另一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至于“蚕花会”,则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绝大多数活动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追思先祖 珍惜当下


  作为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清明节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等习俗。然而随着时代变化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清明节的祭扫方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如今,有的人通过一束鲜花、一个鞠躬寄托哀思,也有人在网上献花、点烛、填写祈福卡,用新的方式去传承这个节日。“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保留下来的清明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祖和踏青。按照汉中的习俗,扫墓一般都会在清明节到来之前完成。”王继胜表示,清明节扫墓祭祖不仅是追思先祖,也是弘扬中华孝道文化、唤醒家族共同记忆的很好手段。
  如今的人们踏青,已经不再拘泥于清明时节。春日美好,与家人、亲友择春光烂漫之地,或围炉煮茶,或肆意谈笑,用心感受当下的美好生活,这也是在这个烂漫时节对逝去亲人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