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千年文脉 品悠悠汉风 看古韵新貌

——“汉风古韵”汉文化大讲堂侧记

2023年04月25日 要闻 文章字数:189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周阳


  “汉中开汉业,得汉中则定天下。”
  “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
  从楚汉争霸到三国鼎立,汉文化从这片土地上蒸腾而起,从此被烙印在华夏文明中,成为中国人文化基因中重要部分。
  欲问汉风何处起,须从汉中探由来。汉中的文化韵味、城市魅力贯穿古今。一年多来,我市以“汉风古韵”为主题,以汉文化大讲堂为载体,在机关、县区、企业、校园等多地举办了8期汉文化大讲堂,一批文化名家、文艺评论家、学术领袖,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深入探讨本土汉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智慧、人文底蕴、文学艺术成就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反响强烈,“绿色循环·汉风古韵”的城市品牌效应愈加凸显。
  岁月峥嵘,山河为证;文脉绵延,与古为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图谱上,汉文化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形成“大一统”文化格局,其自强不息、民为邦本、礼治天下、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融入中华文化底色,并成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中作为汉文化的发祥地,自身对汉文化的孕育、形成、发展具有积极特殊的影响。汉中有百万年龙岗文化、七千年李家村文化、五千年文明史、两千多年建城史和百年红色文化,丰厚的历史文脉,灿若繁星的文化遗迹,更是展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汉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共有财富。着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使命。”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奔流不息的汉水孕育出悠长厚重的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汉中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园。”
  “2000多年前的圣哲先贤们思想智慧和文化精髓让我们受益无穷。沉淀、衍化、传承与发展汉文化,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又是当下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明天更加美好。”
  “办好系列文化推广活动,以文化搭桥,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和优秀人才来汉旅游兴业、投资发展。”
  “对汉文化的挖掘梳理研究不够,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在国际、国内推出的有影响、有分量的重大研究成果少,对汉文化的传承利用不够。”
  “要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方面再下功夫,加强汉文化普及推广,带动汉服、汉字、汉文化传承创新,让汉文化植根群众、融入生活。”
  ……
  讲问题,一针见血;提建议,有的放矢。肖云儒、梁中效、雷勇、付兴林等业界名流和专家学者,围绕汉中与中华文明、丝路精神、三国与汉中、陆游从戎汉中的军旅生涯及诗情人生、张骞丝绸之路、八万里丝路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等方面,坚持历史和现实相贯通、国际和国内相联系、省内和省外相比较,着眼于当下,放眼于长远,提出了很多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听着他们的讲座带给我们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享受。
  从汉高祖刘邦的“龙兴之地”起航,去追寻汉文化的魅力,去探究中华文化的内涵。文脉相承,文明永续。汉文化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文化工作者的薪火相传,不断地创新。
  主讲嘉宾都是饱学鸿儒、文史大家,他们学术功底深厚,研究视域宽广,知识储备丰富,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本土汉文化有着深刻而独到的研究。8场演讲从历史中追根溯源,剖析本土汉文化的强大内在力量,为汉中的汉文化遗存保护和应用开发出谋划策,为汉中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汉人老家旅游目的地鼓与呼。
  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汉中汉文化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由市委宣传部发挥牵头抓总作用,推进汉文化宣传普及工作,持续叫响做靓“汉风古韵”文化品牌。“我们通过举办汉文化系列主题活动、创排大型主题演艺节目、推进‘汉文化’挖掘与应用等措施,进一步擦亮汉中‘历史人物群’‘生物多样性’‘生态’‘红色’IP,努力打造区域人文交流高地。”市委讲师团副团长李超说。
  江流万里不息,千年文脉不绝。汉中的汉文化正从自省走向自觉、从地域走向世界、从历史走向现代。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根植于本土的汉文化,已告诉我们未来的答案:高举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大旗,坚定不移走“绿色循环·汉风古韵”大道,汉中汉文化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弘扬、传承、创新汉文化,恰逢其时、正当其势、大有可为。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享。只有加强学习、善于学习,守住本土文化精髓,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这才是汉中的文化自信,更是文化自信自强的表现。当前,汉中行进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新征程上,必须扎实推进以汉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汉中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汇聚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