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

2023年05月05日 家庭 文章字数:130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任芳 见习记者 李扬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高负荷的学习、快节奏的生活,机会与风险并存,希望与挑战相伴。这一切都要求青少年必须有相应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其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心理,迎接挑战,适应社会。
  青少年处于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阶段,他们有些非常敏感,会用自己的心感知着周遭事物,但是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比如考试焦虑、体相焦虑、恐学、学习障碍、恋爱受挫等诸多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频频出现,严重时就会形成心理疾病。根据2021年公布的我国首份《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到16岁的在校学生当中,有约17.5%的孩子患有精神障碍。
  如何守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避免严重的后果出现?这就需要家长和学校及时干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帮助青少年度过这个关键期。
  “我现在一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小莉同学从小成绩优异,可进入初三后,成绩一降再降,由于一心想考重点高中,因此她一直都在自我加压的情绪下紧张学习。总复习开始后,她每次拿到试卷,脑子里就一片空白,数理化公式忘得精光,以前会做的题现在也不会做了。她说:“我觉得自己无颜面对父母。”
  像小莉这样有考前焦虑问题的青少年不在少数。比如一个被称为笨蛋的孩子,其实并不是这个孩子的智力有问题,他只是有自闭倾向。再如一个13岁的女孩,她每天都需要将自己的物品放在固定的位置,离开卧室前一再检查这些物品是否放好等,其实一开始家长都认为这些都是好习惯,但是到后来发现这种过度的习惯其实是一种强迫行为倾向。这需要老师和学校细心观察,通过主观经验来早日发现孩子的一些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问题,也会反应在日常的行为行动上。汉台思源实验学校副校长刘勇认为:“表现出紧张、不自信、甚至出现一些极端的动作行为,学校就要稍加留意了,但也不能过于留意,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确保在发生突发状况下,有充足的应对准备,后期还要持续跟踪、观察,与家长及时沟通配合,确保这个学生心理恢复正常为止。”
  “要悦纳自己,学会自信。”这是陕西理工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国家心理咨询师、汉中市妇女儿童心理援助中心讲师周芳教授在给孩子们讲座时提到的内容。“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放大自己的闪光点,试着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举办心理讲座、社团活动、校外竞赛,聘请校外的专业心理健康老师为青少年代课、为家长组织校园开放日……近年来,形式各样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教育如春笋般涌现,致力于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班级管理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天坚持运动2小时以上也是减轻心理困难和痛苦重要的辅助处方。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很重要,青少年自身也要加强思考、提高调节能力,培养一些业余爱好、参加户外活动,分散自己的焦虑情绪,降低紧张度。
  正如《朋友还是敌人——儿童社交的爱与痛》一书的作者在书中写到:“我们要做的不是试图帮他们击退风浪,而是专心帮他们打造坚固的船和结实的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可谓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断摸索、给予关爱,才能呵护这群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不负韶华、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