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守护秦巴山水秀美安澜

2023年06月02日 专版 文章字数:3744 文章浏览数:

   秦岭巴山峰峦叠翠,山光水影间,一幅幅生态和美的“高颜值”画卷在天汉大地铺展开来。如诗如画的景色背后是汉中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行动,更是打造绿色汉中、生态汉中的战略选择。
  2022年是成绩斐然的一年。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2,同比变好6.7%;优良天数324天,优良率88.8%,同比增加20天;无重度及以上污染天,首次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优良水体占比达100%,汉江、嘉陵江出境水质达Ⅱ类标准,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水环境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土壤环境和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核与辐射环境安全可控。一组组数据是全市奋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的生动注解。

  统筹推进系统治理 切实保障水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在企业开展监督检查
 
  一年来,我市持续扛牢“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不断强化河湖治理保护,一项项举措,改善了区域水生态环境,也增强了河湖水源补给能力,创造了人水和谐共处的局面。
  加强重点流域治理。印发了《汉中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补偿实施方案》,持续强化巡河排查和预警监测,严格稻渔综合种养水质监管,切实保障水环境安全。
  加快涉水项目建设。宁强嘉陵江干流、留坝北栈河等7个流域治理项目基本完工,嘉陵江3个特征污染物水质自动监测站已建成投运,宗营等10座镇级污水处理厂及雨污分流建设有序推进,持续推动11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出台《关于推进汉中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石门水库和长林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通过省政府批准设立,水源地建成通水,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率达90%以上。

  科学施策精准治理 持续提升空气质量

  我市以铁腕守卫蓝天,建立完善了以打好蓝天保卫战为总纲,以“冬病夏治”、秋冬季攻坚行动和重点区域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为支撑的治污降霾工作体系,在一系列举措下,全市空气质量持续变好。
  精准分析研判。实行全时段大气污染动态成因跟踪分析,及时发布预警和指令,防范污染天气发生。编制《汉中市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为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汉中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将全市189家涉气企业、179个施工工地、78.64万辆不同排放规模的汽柴油车、燃气汽车、新能源车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纳入应急减排管理体系。修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责任清单》《大气污染防治考核奖惩办法》,坚持部门联控、市县联动,持续开展现场督导巡查。
  紧盯重点领域。严格“禁燃区”管控,推行清洁能源替代,减少燃煤污染。加大扬尘治理力度,狠抓“六个100%”抑尘措施落实,将800余辆渣土车、商砼车纳入GPS定位监管系统,中心城区机扫率90%以上。淘汰国Ⅰ及以下“黄标车”39953辆、国Ⅲ及以下高排放机动车3376辆;建成11家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和8家维修站,机动车尾气排放上线检测率100%。火电、钢铁行业全面实现超低排放;179座工业炉窑治理实现稳定达标,拆除80余座砖瓦窑、石灰窑,大气环境质量将得到进一步改善。禁燃上实现网格化监管机制,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至63.81%,守好了绿色生态本底。
  坚守执法底线。建立常态化督导检查、“五步法”跟踪问效和违法问题“一单双罚”机制,实现对治污降霾工作的闭环管理。加大涉气重点企业执法监管和涉气污染问题查处力度,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3万人次,检查涉气企业5000余家次、施工工地4300余家次、餐饮商户1.2万家次、加油站630余次,夯实了各级治霾工作责任。

  有效防治土壤污染 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环境监测人员开展土壤采样工作

  我市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坚持分类管控,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污染防治,在全省率先完成整改任务,持续打好了净土保卫战。
  加强重点监管单位管理。制定全市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将29家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名录管理,深化企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督促企业按照法律要求编制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方案,开展自行监测,并公示监测结果。
  保障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台账,及时将用途变更为“一住两公”的地块纳入全国土壤环境信息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71块完成调查,为保障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打下基础。强化涉重金属污染防控。建立完善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将铅锌冶炼等六大重点行业企业纳入清单管理。从严审批新、改、扩建涉重金属项目,严格落实环评审批“等量替换”政策,降低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强度。

  强化环境督察执法 坚决保障生态安全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开展辐射检查

  我市以打造生态环保最严执法城市为目标,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去年以来,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环境风险防控能力显著提升。
  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17次,立案处罚164起,罚款824.98万元。实施按日连续处罚1件,查封、扣押6件、限产停产案件4件。环境信访投诉办结率100%。加强尾矿库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及时实施治理,消除污染隐患。
  持续巩固督察整改成效。围绕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开展督查督办,落实半月进展、每月自查“双调度”和提醒、督办、约谈、移交“四色督办”机制,扎实推进整改工作。第一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均已按进度完成整改。第二轮省环保督察反馈的45个问题,已完成整改42个,剩余3个有序推进,317件信访件全部办结;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涉及我市的13个问题,已完成整改3个,185件信访件办结183件,剩余2件按时序推进。
  不断提升环境应急能力。狠抓源头预防和过程管控,持续开展嘉陵江流域“南阳实践”应急预案成果运用,不断提升环境监管水平。编制印发各类应急预案,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扎实开展重点领域环境隐患排查整治,建成2座电离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及洋县、留坝应急物资储备库,严格做好新冠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废水安全处置工作,全市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100%。

  持续优化监管服务 生态底色愈发靓丽
    生态环境执法人员开展辐射检查

  我市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节能减排工作受到省政府通报表彰,荣膺“202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优秀城市”。
  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创新推行环评告知承诺制审批,2022年以来,全市实施告知承诺制审批环评文件9个,涉及总投资48835.91万元。将今年全市429个重点建设项目纳入环评审批服务台账,提供“环评审批服务单”。在全省率先完成排污许可“双百”质量核查任务,2022年度全市实施重点减排项目25个,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四项主要污染物重点工程减排量任务,主要污染物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积极谋划争取中央和省级环保项目,两个EOD项目入选国家试点。
  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创建。颁布实施《汉中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城固县、镇巴县获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命名,宁强获“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3个,创建数量居全省第一。
  深入拓展环保主题宣传。围绕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主题,制作宣传片、短视频作品20余件,开展环保“六进”、“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评选等各类宣传活动。2022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全年15家单位共组织25次开放活动。用活用好社交平台,用活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累计刊登新闻信息稿件5510篇(次),环境宣传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一年来,我市在生态环境保护各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新突破,放眼天汉大地,蓝天更多了,山川更绿了,河流更清了。
  迈上新征程,2023年我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坚持“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持之以恒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全力推动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环境风险有效防范、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厚植绿色基底。
  多措并举护碧水。强化枯水季、汛期巡河排查和预警监测,“一断一策”实施国控断面达标治理,“一口一策”推进汉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整治。加快县区备用水源地、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城市雨污分流工程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
  标本兼治守蓝天。深入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持续健全联防联控、调度通报、考核问责机制,严格落实“五步法”“一单双罚”等机制,聚焦臭氧污染应对、“冬病夏治”等压茬开展督导帮扶,巩固拓展清洁能源替代和涉气污染源排查整治成效。强化24小时数据值守和预警分析,一天一天争、一微克一微克扣,推动空气质量稳步改善。
  源头防范保净土。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强化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安全隐患排查,推进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和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加快实施硫铁矿综合治理,确保土壤环境稳定良好。
  筑牢安全守防线。做好环保督察“后半篇”文章,持续完善四色督办机制,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强化司法联动,实施最严生态环境执法,铁腕守护绿水青山。常态化开展环境隐患排查整治,持续健全应急响应机制,筑牢环境安全防线。
  守牢底线促发展。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口,实行环评审批“清单制+责任制”,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加大环保项目争跑力度,挖掘储备一批重点减排项目,积极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体系。持续推进碳排放工作,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