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如何治理荒漠化

2023年06月17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904 文章浏览数:
  新华社北京6月16日电(记者 李雯 葛晨)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什么是荒漠化?如何治理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也是造成沙尘暴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气候变异、人为干扰等因素,土地退化成沙漠,稳定性和抵抗力都大幅降低。荒漠化不仅严重威胁全球生态环境安全,而且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全球存在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有100多个,荒漠化面积达到了3600万平方公里。
  植被能“锁住”水分,抵御风沙灾害,促进沙化土地功能恢复。但治沙先要固沙,才能保证刚栽种的草木不被流动沙丘迅速吞没。
  草方格沙障是治沙技术中的典型代表,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的草方格沙障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在沙漠治理、交通线建设和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的理论依据就是“仿生学”与“点格局”原理,营造适宜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的固沙林。通过改变其分布格局来提高防风固沙效益,既能够充分发挥乔木、灌木和草的各自特性,又能兼顾生产和生态的近自然地带性植被修复。低覆盖度治沙有效防止了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保证了固沙林健康生长,增强了沙地、林地的生态功能,实现了固沙植被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治沙是一项综合多方面的技术,除了生物治沙,在工程治沙、化学固沙、机械化治沙等方面,目前也有很多新技术应用——比如多功能立体固沙车。而在治沙过程中也有多项高新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这包括喷灌、滴灌、微喷灌和渗灌等。
  治沙的“终极目标”是把“沙”变成“土”,形成珍贵的“沙漠皮肤”——生物土壤沙结皮。当前,人工生物土壤结皮技术,即通过在沙面接种蓝藻、地衣、藓类等隐花植物促进生物土壤结皮形成,正成为土地荒漠化治理的前沿探索和有效的生物策略之一。
  中国依托科技进行荒漠化防治,并致力于该领域的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创造了一系列实用治沙技术。多年来,中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义务,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建立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为全球荒漠化治理贡献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