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门堰遐思

2023年07月14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283 文章浏览数:

20230714074005688-85-9ee65.png

竹哥


  壬寅初夏,一时兴起,骑行途中拐至五门堰。五门堰已去过好几次了,与其相关的故事已耳熟能详,原打算走马而过,不成想竟驻足堰边待了许久。
  可能是时光尚早,堰边人很少,仅有一中年妇女持手机忘我拍摄。顺着哗哗的声音,就看见不远处有一汪水,如一片绿色镜面横亘在眼前,让人瞬间安静了下来。那玻璃般的镜面在晨光下亮晶晶的,在河道里走成一道款款的缓瀑布,柔柔地漫溢在一个矮矮的缓坡上,晨光将它们打扮成米黄色絮状碎银,在浅灰色的水泥底子上笑闹着奔向坝堤下的水潭。镜面上边缘,三丛绿树安闲地对镜欣赏着自己的晨妆,绿树之间,夹着两泓碧水,这两泓碧绿让那一片水域益发地娴静起来。如此的晨光,引得几只白鹤贴水而舞,在水面打旋,倏忽低翔悠然盘升。这时的天空,是淡淡的浅蓝色,几朵白云轻轻滑过,让天空越发地纯净。天边是连绵黛色群山,那是这条河流的故乡,湑水河就是从那群山之间一路走出来的,它们刚刚踏出幽静的秦岭,还带着故乡的气质。
  我打量着这伫立了两千多年的古堰。这是在河道转弯处下游弧尾的地方,从东岸斜斜引出横截河道的低矮堰坝,据说是成55度角。堰坝只有不到2米高,在背面筑成一个缓坡面。坝内侧不远处,是几块河滩湿地,湿地里林木葱茏,逐次阻挡着水流。堰坝左手边,东二、西三排列五孔低低的引水洞门,水流经洞门汇聚成两条堰渠,一路朝西南方向奔流。
  据说五门堰始建于西汉末年,由唐公眆初创,始名唐公堰,至南宋绍兴年间大修后,方改名五门堰。堰建成后,惠及斗山湾前后很多村,使几万亩土地成为良田。因其设计精巧,至今仍发挥着良好作用,多年前列为国家重点文物,还被世界灌排委员会正式确认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
  在内心深处,我是认同唐公眆创制这一说法的,因为堰的修筑构想,无不包涵着道家的智慧。遥想两千多年前,唐公眆身为汉中郡吏,眼见家乡父老一方面被湑水河肆虐洪水困扰;另一方面,河岸边斗山湾里数千亩土地又因无水浇灌而难有收获。他久久徘徊于湑水河边,构思着修筑一条惠及西岸乡亲的拦河大坝,变水害为水利。
  那时,在五门堰下5公里处,已经有存续了近200年的张良渠(今名杨填堰),这条堰的成败应该深深引起了他的反思。
  看着汤汤湑水,温顺处似秀美佳人,暴虐时如恶龙翻滚,在日夜沉思如何驯服湑水过程中,唐公眆一定是想起了《道德经》中关于水的论述,由此想起了“道法自然”的理念。
  豁然开朗后的唐公该是兴奋的。他反复相度湑水河沿岸情形,终于发现了这一河道拐弯的地形,由河道拐弯弧度最下处引出一道斜斜的大堰,大堰约束着水流并逐次减卸水的冲击,再在堰坝对边引导冲积成河滩湿地,进一步减卸河流的力量,从而使汹涌的河流逐渐温顺起来。堰坝呢,尽量筑低一点,以“知足常乐”的理念为构思,水够用就行,不贪婪求多,这样的思路,确保了湑水河既能为我所用,又任其自然而行。不采用宽大独门的引水设计,而是采用多孔小股引流的设计,也正是不贪不欲的智慧运用。这一系列道法自然的构思,才使五门堰存续两千年而不毁。
  站在古人运用中华文化智慧造就的五门堰前,我久久不愿离开,目送两道碧波顺着渠道一路向西南而去,我肃然起敬,为这造福苍生的水流,为这流淌不懈的千年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