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娜
近日,洋县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农民在稻田中维护物理杀虫设施。 苏湘栋 摄
产业是群众增收致富的“动力源”。近年来,洋县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大力发展有机产业,积极探索循环经济,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发展有机产业的“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之路。
天赐沃土,鹮乡长出“生态米”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稻米。在洋县,每一粒米都是大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球上同纬度生态较好的地区之一,该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资源丰富,拥有长青和朱鹮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珍禽朱鹮唯一的野生种群栖息地和人工饲养种源地。
纸坊街道办事处草坝村地处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2009年,村上率先成立了全县首个有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朱鹮湖果业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瞄准高端有机稻米,把生态优势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以黑米为代表的有机农业。
“按照有机农业生产规范,统一施肥、管理、销售,在田间地头设立230个监控摄像头,全程动态监管,对生产基地划片定人,特别是在销售的农产品包装上标注生产人姓名,建立了严密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因为这一系列措施,我们村水稻才长得好。”草坝村党支部书记刘煜华自信满满地说道,草坝村的有机稻米产品已获得欧盟认证。
如今,草坝村已建成4600亩有机认证水稻油菜基地,年产有机米800多吨。“作为朱鹮保护的首要地,县上还积极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为的是让我们的有机水稻更生态更绿色。”刘煜华说。
草坝村只是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围绕朱鹮保护,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以有机产业为引领,突出发展有机黑米等特色产业,年产值已超过16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的20%以上。根据《洋县有机黑米产业长远发展规划》,到2035年,有机黑米产业年产值将达50亿元。
加强管控,匠心打造“品质米”
走进洋州镇西街村,只见黄绿相间的稻田,层次分明,美如画卷。
“嗡嗡嗡……”在聚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崔剑阳正忙着帮助社员开展水稻病虫防治“大作战”。在1千多亩的稻田上空,一架植保无人机正飞行在田野上方。随着螺旋桨的转动,机身下的喷淋头均匀地喷洒着生物农药。
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这几天,除了病虫害防治,崔剑阳还忙着组织合作社技术人员抢抓时机,深入田间地头观察水稻抽穗扬花期的长势,做好稻田施肥、灌溉等方面的管理。
与以往背着药水桶喷药不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植保无人机已然成为现代农业的“新宠儿”,在广袤田野,它们飞出了田间管理的新高度,成为了田间地头的一道靓丽风景。“一天的时间,几百亩稻田就完成了喷药作业。为了加快速度,零星的种植区域我们还采用大型农药机进行喷药。”崔剑阳说。
为建立快捷、高效的沟通联络机制,聚丰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还组建了微信群,打通线上助农渠道。崔剑阳随即打开一个微信群说:“我们除了帮助社员和一些种植大户安装杀虫灯、飞蛾诱捕器外,还会及时推送田间管理注意事项,并对大家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做到有问必答,希望今年秋粮能有个好收成。”
西街村并非个例,近年来,该县紧紧围绕有机产业发展,大力实施“藏粮于管”战略,在水稻种植过程中,示范推动“健身栽培+精准测报+物理防控+生物防控+科学用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模式。在有机稻田里推广使用太阳能杀虫灯、二化螟信息素诱杀等科技手段防治虫害,在普通稻田采用生物农药进行化学防治,建立5个水稻绿色防控示范片,面积达2万多亩,安装杀虫灯100盏,飞蛾诱捕器3200个,防控面积5100亩,开展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2.1万多亩。
订单农业,助农实现“致富梦”
订单农业是农业商品化、产业化、契约化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益,稳定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马畅镇是洋县稻谷主产镇,永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依靠。近年来,该公司推行有机种植和订单农业,免费为农民发放有机肥,普及病虫害防治知识,群众种植的有机水稻每亩比普通水稻多获利800元。
“我们建有农户档案,每年栽种的时候,指导他们种植什么品种,何时育秧、施肥、防虫,让农民以最小的投资换来最大的收益。”该公司负责人王永辉说,为确保农户增产增收,公司高薪聘请农艺师来指导,配备专车为农民服务,并以高于市场价20%的标准收购农户稻谷。仅此一项,带动基地7000多户农民增收300万元。
高堡村村民韩伟是发展有机产业的受益人。他每年种植有机黑米20亩以上,收入可观,而且还能趁着农闲到收购自家黑米的永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务工增加收入。
近几年来,该县把有机产业发展作为群众增收的重要载体,积极探索推行“龙头+基地+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有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提起发展有机产业的好处,谢村镇谢村村民王亮感慨地说:“过去,一家5口守着4亩薄田,辛苦劳作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现在,我和康原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订单种植有机水稻,培训后还成为公司的生产工人,每个月稳挣5000元,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像永辉、康原这样的“农”字号龙头企业,通过开展包技术、包种肥、包回收的“三包”服务,先后与1.2万多户群众联结,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利益共同体,通过有机种植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如今,该县以“朱鹮效应”为主体的绿色产业链正在日益壮大,群众依靠有机产业致富的路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