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汉调桄桄 讲好汉中故事

2023年08月15日 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扎实做好历史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 文章字数:2328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曹娜 魏丹


    汉调桄桄社团课上,李雅芝为小学员授课。    贺桐 摄

  曾几何时,戏曲丰盈着百姓的生活,从“吃面要吃梆梆子,看戏要看桄桄子”这句老话,可以窥见汉中人对汉调桄桄的热爱。但随着观众日渐减少,班社、剧团纷纷解体,艺人流散,汉调桄桄陷入失传的困境,仅有南郑区一个剧团还在坚持演出,贴上了“濒危”的标签。但幸运的是,多年来,随着一代代汉调桄桄传承人的努力,借助互联网的“东风”,汉调桄桄越来越多地“被看见”,并“活”起来、“火”开来、“留”下来。
  

濒危剧种“活”起来


  汉调桄桄形成已有超过500年的历史,因戏曲中打击乐器梆子敲击时发出“桄桄”的声音而得名。鼎盛时期,汉调桄桄有120多座戏楼、1500多个剧目,曾传到湖北、两广、云贵等地。2006年,汉调桄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逾八旬的代表性传承人许新萍,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学艺,在民间享有“桄桄皇后”的美誉,她见证了桄桄剧社的兴盛与衰落。繁华落尽,时代变迁。曾经辉煌过的汉调桄桄,因演员年龄断层严重等原因,在十年前曾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差点儿“团灭”。
  与“留不住的,或许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这样声音不同,一代代传承人积极自救,想方设法要让桄桄戏“活”起来,“不能让汉调桄桄就此失传”!2013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招了60个00后,组成了一个集演员、演奏、灯光、舞美等专业为一体的“桄桄班”。正是这群00后的加入,点燃了汉调桄桄希望的火种。
  2001年出生的李雅芝小学毕业那年,在家人的鼓励下考入剧团,成为了这六十分之一。当年这群十二三岁的娃娃,离开家人进行了封闭式训练。在夏天最热的时候,他们坚持户外练功,腰上的护带一卸,被汗水浸湿得就像是刚从盆里拎出的毛巾。训练踩胯时,男孩子疼得尖叫;练绝活吐火和跳凳子时,有的人眉毛被烧了一半,有的人摔伤骨折被拉去医院。训练虽苦,但每次“解锁”新技能的时候,就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候。他们的梦想,是希望有一天“汉调桄桄能够尽人皆知”。
  “培养一个演员很不容易,孩子们很苦,但这份苦他们愿意吃,通过这十年,他们有了坚守的恒心和毅力。剧团不会散,剧种不会灭,汉调桄桄不会亡。”曾任剧团团长的张昌文说。
  

汉调桄桄“火”开来


  百年之古雅如何“通俗”?短视频平台的用户基础,让古老戏曲艺术有了一次最大的“破圈”传播契机,也让戏曲收获更多潜在观众。汉调桄桄演员李雅芝、古欣、王乙妃,开始用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推介汉调桄桄这一古老剧种。
  王乙妃抖音个人账号中,绝大多数内容是汉调桄桄基本功展示;2022年11月,李雅芝一条变装视频,收获了全国各地近百万人次播放量;同年12月,古欣的棍花教学短视频获得近十四万点赞,账号涨粉两万余人,可谓“一战成名”。“利用热门音乐搭配戏曲身段,其实是把新旧艺术融合成了一个别样的作品,只是没想到这种创新赢得了同龄人的喜爱。”李雅芝告诉记者,看到别的小剧种主播通过直播宣传剧种效果很好,她们也开了直播,尝试宣传汉调桄桄。今年,她申请上了抖音平台上的戏曲主播,在平台上开展唱段、念白、枪花等身段技巧表演。她直播间里的内容,全是戏曲知识科普。借助抖音官方推流,越来越多的用户刷到她的直播间。
  打破时空、地域限制,汉调桄桄这个濒危剧种得以面向全国观众。视频中的他们飒爽灵动,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欢上了汉调桄桄。有的粉丝每场直播都要来“捧场”,有的粉丝带上家人一起跨县“追剧”,还有的粉丝通过抖音联系到他们拜师。这群00后也有了新的“传承人”……
  有了热度,年轻人保护传承非遗戏剧的种种努力“被看见”。今年,新华社、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各级媒体陆续报道,更有抖音官方等跟踪拍摄,并邀请主播参加“非遗主播陕西站抖音沙龙”活动。经过各媒体广泛宣传,汉调桄桄的知晓率再一次被提高。
  

古老剧种“留”下来


  抢救濒危剧种,是一场与时间和遗忘对抗的拉锯战。近年来,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通过深入挖掘剧种特色、打造桄桄经典剧目,积极参加文艺演出和赛事、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戏曲进乡村”,开展活态传承等方式,传承发展振兴汉调桄桄这一古老剧种。
  该中心主任赵红介绍,为坚持守正创新,他们已经收集整理了几百个汉调桄桄老剧本,将老艺人的手抄本扫描存档,先后编排汉调桄桄传统剧目20余个;恢复老剧目的同时,编排现代歌舞节目50多个,新编历史剧《汉山魂》、汉风古韵特色演艺《汉韵》入选2021年汉中市重点精品文化项目;《藤飞山乡》广播剧入选2022年汉中市重大精品文化扶持项目,汉调桄桄经典历史剧《程夫人闹朝》入选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剧目,各类剧目获中、省、市各类奖项40余个。同时,连年每年参加市、区展演等活动40余场,每年完成市级惠民演出80余场、陕西省文化惠民演出12场、濒危剧种公益演出100场。
  非遗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密码”是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为使汉调桄桄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该中心积极推动戏曲进校园,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汉调桄桄传习基地”在南郑区、汉台区、略阳县分别有5所、1所、1所。与陕西理工大学艺术学院联合开设汉调桄桄选修课,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了解戏曲艺术的相关知识,进一步传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培养了大批汉调桄桄戏迷。“我们与学校合作,或许还能发现好苗子,将来培养成名家也不是不可能的。”赵红说。
  濒危剧种作为地方戏,凝聚着浓郁的地域特色,拥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是中华戏曲文明宝库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你听!“那日游园遇花郎,一篇真情胸中藏,游园未尽心惆怅,坐卧不宁思念长”——让曾经那些在乡间、村落、古老戏台上或红火、或紧张、或悲情的故事和声音留下来,是传承人和戏迷最简单的心愿。如何留得更长久,成为讲好汉中故事的靓丽“城市名片”,更多探索依旧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