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铁牛那些事

2023年08月17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946 文章浏览数:

樊义强


  话说西乡县城,樱桃沟雨水下泻,又南临牧马河,县城是经常遭遇水患。据记载,明成化弘治四年(1491)秋,大雨成灾,西关的街道竟可以划船前行了。清道光十四年(1834),知县胡廷瑞下功夫修筑河堤后,水患才从根本上得到治理。这个历时多半年的工程告竣后,自然是要留点纪念的。于是,在河堤西段,现在的金牛小学旁,造一小亭,并冶铸一安卧的铁牛,以示镇水。据说,自此,河水再没有漫溢、倒灌城内。
  在西乡,有关铁牛的传说妇孺皆知:有说,某次铁牛“活”过来,化身水牛,饥饿难耐,偷食地主家麦苗,被家丁追打,慌乱中一只耳朵被打掉。细看,如今的铁牛确实一只耳朵断缺了。还有说,胡知县在铁牛铸成后称重,判断冶铸铁牛的匠人贪污铁器。胡知县明察秋毫,是西乡人眼里公正廉明的好官,他们相信这位知县大人就是“善政”的化身。
  事实上,这位胡知县在西乡任上的确是政声斐然。
  胡廷瑞,字蕴山,安徽黟县人,贡生。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到任西乡。胡知县到西乡后,多次巡察县城的河防,下决心要从根本上解决西乡县城的水患问题。他改变筑堤方式,发现前任修筑河堤都是把石头砌筑在竹子围栏的空间里,遇大水,一下子就被冲毁。他采用了康熙年间河堤修筑专家、官员靳文襄的修筑方法,用灰土夯筑,据说是从牧马河青龙段采挖淤泥,还加入了一定比例的糯米。砌筑河堤期间,他朝夕督导在砌筑现场。这段从道光十四年冬天开始砌筑翌年五月完工的河堤,长290余丈。他还亲自用铁棍扎试,当然,坚不可摧;还往堤上注水,发现好几日都不漏水。那年夏天,新修筑成的河堤抵挡住了大水。老百姓甚至哭着说:“没有胡知县的话,我们都喂鱼了!”他还下大功夫治理县城北边的水患。胡知县调任后,老百姓称赞他是“胡青天”,还立下“德政”“去恩”两块石碑,在大王庙后殿供奉他的牌位祭拜他。
  铁牛也有惊心动魄的遭遇。2001年8月初的深夜,住在铁牛近旁的居民起夜时,被一阵嘈杂声惊扰。莫非是有人要盗走铁牛?起夜的妇人叫醒家人,拿上手电筒往铁牛近旁赶。一大伙人正撬的撬,抬的抬,已经将铁牛搬离了底座。见有人发现,这伙盗“牛”贼自然是撂下工具,落荒而逃了。翌日,附近居民自发捐款,找来匠人加固了底座,铁牛这下是要牢牢地“卧”在河堤上了。
  如今,这段河堤早已失去防洪功能,但残存的这段河堤及铁牛,使人常常追忆起这座小城的防洪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