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强基勇担当 擎旗奋进新征程

——2023年我市组织工作综述

2023年12月20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206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卿亮 王乔


  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深入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统筹推进理论武装、选贤任能、强基固本、育才聚才等各项工作,努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突出“严”字强化政治建设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力量。我市组织工作紧扣“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扎实开展主题教育。市委常委班子带头举办读书班、带头讲专题党课、带头“四下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实际谋划开展“循足迹、学思想、促践行”活动、“擂台比武展风采、比学赶超促提升”活动、“严纪律、知敬畏、强作风”整训专项行动;根据“8+3”领域不同特点,分类指导基层加强理论学习、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全市上下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思想洗礼一以贯之,理论武装常抓不懈。通过“第一议题”及时跟进学、举办专题培训班深入研讨学、大兴调查研究联系实际学,组织全市各级党组织贯通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陕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推动理论学习全覆盖。
  持续深化干部政治素质考察,切实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立起来、严起来、执行到位。严格落实谈心谈话、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基本制度,严肃开展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不断增强。
  

突出“强”字优化选育管用


  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探索严格政治标准选、突出实绩实效选、适应岗位需求选、在历练锻炼中选、坚持清正廉洁选,发现重用“千里马”、量才适用“老黄牛”、爱护善用“小青苗”的“五选三用”干部选用方式,对11个县(区)和部分市直部门领导班子进行综合研判,提拔重用作风实绩突出的干部33名,持续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实践出真知、长真才。深入实施新任职干部一线锻炼、机关干部基层挂职、优秀干部外派学习、年轻干部“墩苗育苗”4个培养工程,先后抽调482名优秀年轻干部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一线专班锻炼,及时选派72名县级干部下沉支援68个重点镇防汛抢险,抽调4700余名干部参与市委专项工作,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经风雨、壮筋骨。
  严管厚爱激励担当作为。持续深化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引导全市干部带头兴风、实干养风、严纪正风、为民淳风。用好政绩考核指挥棒,评选“红旗奖”县区8个、“蜗牛奖”市级园区1个,力促各级比学赶超、加压奋进。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完成宁强、镇巴等5个艰苦边远县5322名公务员津贴调整,让干部安身、安心、安业。
  

突出“进”字夯实基层组织


  欲茂其末,必深其根。聚焦抓组织、抓融合、抓能力、抓服务、抓质量,扎实开展各领域基层党组织“五星创建、双强争优”活动,着力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表彰命名全市首批“五星”党组织1625个、“双强示范”党组织120个。
  聚焦基层关心关切,党建领航出实招。扎实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分类培优、强素提能”专项行动,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坚持“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市场主体+农户”模式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以组织振兴为乡村振兴聚力赋能。完善群众动员、事项管理、激励鼓励等基层网格化管理制度,大力推行“红色物业”培育计划,设立小区、物业服务企业党组织537个,组建业委会(物管会)998个,健全完善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和居民业主协调运行机制,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涵养党员发展源头活水,坚持发展对象资格考试、预备党员转正考试“双考”制度,持续提升发展质量、优化队伍结构。扎实开展“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活动,面对入夏以来多轮强降雨,动员全市1.2万余名党员下沉一线巡查排险、转移群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突出“活”字狠抓育才聚才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市委专门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为全市新时代人才工作谋篇布局,首次评选全市“最美天汉英才”和人才工作优秀创新案例,引导广大人才充分发挥“第一资源”作用。
  大力实施“天汉英才”计划,制定加强人才工作助推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招才引智《评价细则》,引进各类人才3717人、吸纳高校毕业生在汉就业10118人,成功创建3家省级专家工作站,有力发挥引才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揭榜挂帅”竞争机制,大球盖菇病虫害防治、药品快速检测技术等7项“揭榜挂帅”项目签约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5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获秦创原春种基金500万元支持;建好用好人才资源共享池,广泛吸纳农林牧、加工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领域专家人才,为78家企业解决技术难题97项,不断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建立健全市级领导联系专家人才机制,常态化慰问专家人才;落地兑现各项人才政策,发放各类人才支持补贴资金387万元;深化优秀人才“服务绿卡”制度,优化升级13项优惠政策,为159名优秀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需求、572名专家人才免费体检,营造了尊才、爱才、敬才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