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传承非遗文化 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南郑区黄官镇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侧记

2023年12月23日 要闻 文章字数:144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常勇 陈琰


  近年来,南郑区黄官镇积极探索非遗产业创新发展新路径,将辖区内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市场化、产业化的形式转化为文化资产,在不断加强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当地非遗文化保护与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深挖地域文化内涵,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该镇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总体思路,普查完善镇域历史文化遗产本底,积极挖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系统推进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聚焦“汉中藤编”“黄关黄酒”“盐菜豆腐干”等特色非遗产业,逐步建立工匠台账信息,不断完善传承人迭代谱系,分门别类整理手艺人信息5000余条,寻访代表性传承人60余位,不仅让带头企业家底清楚,更是让非遗工匠心有归属。着眼接地气、讲正气,创新开展文化活动,总结凝练并篆刻授牌了以“熊氏家风”为代表的本土族系历史文化作品,大力保护以“青龙井”“付家院子”为代表的传统古建筑,以点带面、全面覆盖,激发广大群众对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观能动性。以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为契机,创新开展“讲好黄官故事助力乡村振兴”征文活动,征集各种体裁文学作品3000余篇,提升了黄官历史文化知名度和非遗文化吸引力。

  激活非遗文化潜力,实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优势?该镇策划以汉中藤编为主题的非遗小镇概念性建设方案,配套制作宣传视频和网络文案,主动推介、争取政策,吸引多方关注,将黄官文化名片打造出来;整合镇内红色革命文化和非遗技艺文化两大资源,申报并获批陕西省第二批乡村振兴干部实践交流基地,将各级业务骨干的交流活动引进来。挖掘镇域育人元素,包装升级中小学生校外教育资源,目前已累计接待各地中小学生2万余人次,获批汉中市第五批中小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类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今年7月,该镇举办首届黄官黄酒文化旅游季,承办两期汉中藤编传承人综合技能培训班,叫响了“游龙池山水、观藤编之巧、赏羌绣之美、品黄酒之醇”的文旅融合口号,打造了有黄官历史文化特色的品牌活动。

  加速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提升非遗产品竞争力

  该镇坚持以做强做大镇域非遗产业为目标,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将蕴藏在非遗产品中的历史文化价值活态化、生动化。在产品外包装上添加传统文化色彩,邀请知名设计公司为黄关黄酒设计“天圆地方”瓶型和“中华醒狮”图腾,增进了传统产品的亲和力;在产品设计上赋予汉文化元素,用汉中藤编编织“汉阙”“花轿”,在藤编扇子上加入“汉风”等字样的刺绣,提升了非遗文创的感染力;在产品推广方面注重合作联名,融入北京大学、中国邮政等标志性元素,增强品牌受众的吸引力,各类非遗产品的销售额同比增长60%以上。以各大非遗产业为试点积极探索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机制,逐步完善了“传承人领办龙头企业、手艺人参与合作社、勤快人组建家庭工坊”的联农带农模式,基本形成了“土地流转收益、入股分红收益、有偿劳动收益”相结合的稳定增收形式,带动本镇以及周边乡镇的群众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把发展电商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建立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与淘宝、京东、乐村淘等网站建立线上合作关系,定期在微信、抖音等视频号直播带货,线上销售五编、黄酒、盐菜、豆腐干等10余种非遗产品,附加带动多种农副产品提升销量,“鑫豪”“良顺”“黄关”“巴山巧娘”等6家电子商务发展主体企业相继注册,全年各类非遗产业创收近2亿元,电商平台占比68%以上,进一步提升了非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