陂塘里面有故事

2023年12月2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107 文章浏览数:

喻东平


  陂塘就是池塘,老百姓也称作堰塘。据相关资料统计,1949年,汉中境内共有陂塘10192口。直到现在,也还有6022口。大都分布在丘陵浅山地区,多数陂塘为塘堰(渠)串联、蓄引结合、农闲蓄忙时用的灌溉形式,独立灌溉的较少,部分陂塘还结合发展水产养殖、开展农(渔)家乐经营,给古陂塘利用赋予了新内容。
  我市发展陂塘灌溉的历史比较久远。汉中在古代是联系关中与巴蜀的重要节点和通道,境内有汉江、嘉陵江及众多的河流,优越的地理优势和水利条件,加之少战乱少动荡,社会基本保持着稳定,因而保证了陂塘水利得以较好地发展。1965年在汉中市区北郊石马坡、1978年在勉县老道寺发掘的东汉墓葬中,均有陶陂塘与陶稻田模型出土。其中勉县汉墓出土的圆形绿铅釉陶陂池,直径360毫米,高90毫米,壁厚15毫米。池内有泥塑荷叶、莲苞和含苞待放的荷花,正中有一大荷叶,叶面蹲一只青蛙,呈跳水状。池底部还散布着鱼、鳖、螺、泥鳅、菱角等,连池边沿的蚂蟥、鸭子都清晰可见。从形状上看,这就是一座人工修建的池塘的模型。
  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的陂塘稻田模型,也是泥质陶,灰色,长方形,中间横隔一坝,一边为陂池,一边为稻田。坝中部安装闸门,闸墩和闸槽合为一体;出水口为拱形洞。从闸槽、出水口的结构看,是一座提升式平板闸门,通过升降启闭闸门控制水量。池底塑有鱼、鳖、螺、菱角等;坝外是稻田,据说出土时可见画有纵横成行的秧苗。
  这些陂塘及稻田模型的出现,说明至迟在东汉早期,汉水上游地区已有了人工修建的小型水库,方便鱼禽养殖和农田灌溉。《水经注》卷二十七《沔水》也有记载:“(湑水)北有七女池,池东有明月池,状如偃月,皆相通注,谓之张良渠,盖良所开也。”说明西汉初期在城固县湑水河边也建有蓄水灌溉的池塘。
  清末,汉中城区附近的古塘池共有12口。其中王道池、下王道池、草池、月池、顺池及南江池,史称“六大名池”,至今仍发挥着蓄水灌溉作用。据现存于汉台区毛寨清道光十三年碑刻记载,上述古池均“始于汉代,创于邺侯”。清嘉庆《汉中府志·水利》载:“王道池宽三百数十亩,下王道池、草塘、月塘三池各宽百余数十亩不等,顺池宽二百八十亩,铁河池、江道池、高池、塔塘、三角塘、老张塘六塘各宽百余亩、数十亩不等。”
  到清末、民国时期,汉中巴山浅山区以及北部丘陵区水利灌溉已有规模,陂塘蓄水随处可见。
  汉中最著名的陂塘莫过于饮马池。饮马池在汉中城区东南隅,所以也叫东湖。公元前206年,鸿门宴风波后,刘邦听从萧何等劝谏,忍辱就任汉王,率部来到汉中,建都南郑(今汉中城区),驻跸于古汉台。常常饮马于近在咫尺的东湖,后人就称为饮马池,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饮马池水面6358平方米,呈椭园形,四周用青砖和浅红色石条砌成,四季有水。湖西侧清代石坊石刻尚存,池东南角曾有明代古城墙和高约20余米的三台阁,被列为汉中市“两汉三遗址”的重要景区。现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的石刻。饮马池地势低洼,每遇秋雨,水满为患。清嘉庆、光绪年间,曾两次大规模修整。
  三台阁在城墙上,饮马池在楼阁下,高低错落,相互映衬,无论站在城墙上还是饮马池边观看,都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从前,这里有传说中的“东塔西影”,是著名的“汉中八景”之一。据说清晨的太阳斜照在东关净明寺的古塔身上,长长的塔影就落在饮马池的水面上,可惜现在看不到了。据城里老人说,古塔原有十三层高,后人重修时少了两层,因此“东塔西影”就看不见了。
  最美的陂塘要数皇塘了。皇塘也叫王道池,在汉中城区正北十公里处。传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刘邦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以图天下”,派丞相萧何创修山河堰,并建皇塘等四大名池,成为境内引、蓄灌溉工程之始。刘邦行王道、兴水利滋养百姓,因此这个池就叫“王道池”,池边的村就叫“王道池村”。周围的村民感念皇恩浩荡,王道池便改称为“皇塘”。
  油菜花开的时节,驾车出城一路向北,约二十分钟,就到皇塘。皇塘水域面积不大,附近平川与小丘陵并存,视野开阔又起伏有致。周围是开得正旺盛的油菜花,黄灿灿、金亮亮,一片黄色的海洋。这千亩连片种植的油菜,开花时节成为汉台区油菜花海的主要观赏地。
  要说最神秘的陂塘,就是吸呼泉了。沿汉台区武乡镇东沟上走十里,便到了天台山脚下的石堰寺山口,再走五里山路,就是著名的吸呼泉了。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建修观音洞碑志》载:“东南诸峰,石磊层积,壁凌空,名曰碑口,下出呼吸灵泉,而灌乎稻田”。朝山的香客、附近的老农,把吸呼泉描述得神乎其神,说是泉底有一条老龙,被压在大碾盘下,老龙间歇吐出的水,通过碾盘的眼孔流出。所以,地上泉池的水,一忽儿满,一忽儿浅,一呼一吸,神奇极了。吸呼泉是几个锅状的泉池,泉水清冽、莹亮,泉底一沙一石清晰可辨。仔细看时,泉水从地下涌出,但当泉池溢满,泉水就偃旗息鼓了,然后多余的泉水慢慢地向下游流淌而去。待泉水只有半池时,它又从地下冒出,循环往复,像地下的泉水在“呼吸”。其实,这种间歇泉的地质奥妙早已被人揭秘:简单说来,是地层深处形成空腔,地下水涌满空腔后受压力影响,从岩石裂缝里间断喷发,形成了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可能是受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影响,或是地质结构的变化,现在的呼吸泉的“呼吸”现象已经很少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