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综述

2024年01月05日 向人民报告·农业农村篇 文章字数:264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崔慧芬


    勉县褒城镇智慧稻渔基地。    市农业农村局供图

  行走在乡间沃野,温室大棚排列有序、村庄环境洁净优美、农民生活有滋有味……举目四望,汉中农业“强”的态势不断展现、农村“美”的面貌不断呈现、农民“富”的愿望不断实现,一幅“农”墨重彩的画卷在天汉大地尽情铺展。
  2023年,市农业农村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深入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大力发展“五个农业”,稳粮保供兴产业,多措并举促增收,农业农村各项工作迈出新步伐。预计2023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308亿元,同比增长4.3%,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0元,同比增长7.8%。
  

良田良种良技互配套
夯实粮食安全基本盘


  冬日暖阳下,南郑区阳春镇安坎村的油菜田里一片生机勃勃。该村村支书李兵骑着电动车,沿着田间小路一路巡查,一旦发现违法占用或破坏耕地的问题,便立即上报镇上,督促当事人整改。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严格耕地用途管控防止耕地“非粮化”的通知》等文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县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粮食生产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落在实处。指导县区有力有序做好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问题整改,151个3583.19亩图斑全部销号。全年新建高标准农田18万亩,全面提升粮食综合产能。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市持续推进以油菜为主的种业振兴行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国家级油菜制种大县2个,新登记油菜品种2个,自主选育的“邡油777”油菜品种入选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在长江流域14个省市区大面积推广。
  通过实施粮油“百千万”丰产示范工程,全市建设百亩核心攻关田1.4万亩,千亩高产示范片4.96万亩,万亩示范方26.84万亩,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协作,农业与科技在天汉大地广袤粮田深度融合。
  一手抓科技投入与装备支持,一手抓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全市各类农业生产机具37万台套,建成谷物机械化烘干中心65个。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4.3%,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2%。全年共培训基层农技员1054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521人,新认定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45名。
  保障粮食安全,农民是主体。去年我市共兑付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资金3.2亿元以上,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春种秋收,天道酬勤。2023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达380.80万亩、110.04万吨,油料、大豆播种面积分别达119.5万亩、32.5万亩以上,全市粮食单产达288.98公斤/亩,粮食总产量和单产量均为近十年第二高,其他类经济作物、畜牧业以及渔业产业均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进一步夯实了全市粮食安全基本盘。
  

延链补链强链促融合
打好产业发展优势牌


  每到盛夏,汉台区徐望镇徐家湾村微风徐徐、荷香幽幽,犹如一幅精美画卷。该镇结合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优势,巩固发展2000亩桃园、1500亩莲藕、2500亩猕猴桃等产业,初步形成四季有花、三季有果的旅游集群,不断加快一二三产融合步伐。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我市打牢生态优势和特色农业两个基点,围绕“3+4+N”农业产业,大力发展有机、品牌、设施、智慧、观光“五个农业”,实施“五大工程”,推广“三大模式”,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创建并认定首批54个“五个农业”示范园区(基地、企业),建成设施蔬菜基地5.43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29个、智能化种养基地88个,率先建成陕南首个智慧农机平台、无土雾化栽培基地和机器人种菜基地。全市认证有机产品163个,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到24.53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居全省首位。
  优势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加强生态茶园建设,成功研制汉中蜜黄、花果香型红茶,全市茶园总面积116万亩,茶叶总产量达5.86万吨。集成推广食用菌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全市发展袋料食用菌2.7亿袋,食用菌产量达9.5万吨。抓好以“汉八味”为主的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全市中药材产量达29万吨。推广柑橘、猕猴桃高效栽培技术,全市水果产量达74万吨。“汉中仙毫”品牌价值达43.23亿元,在第30届杨凌农高会上荣获30年“后稷成就奖”。“味见汉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入围“2023中国品牌农业与市场·年度新锐品牌30强”。
  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印发《汉中市特色现代农业重点产业链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以农业8大重点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做强做优,省级龙头企业达93家,居全省第三,全市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1%,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到1.99:1,城固县龙头镇成功申报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宁强县肖家坝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如今,通过大力发展“五个农业”,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正加速构建。
  

共建共治共享提质效
扮靓农村发展新颜值


  一栋栋红瓦白墙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一座座现代化农业大棚焕发着勃勃生机,一处处精致的小景观散落在山水田园间,在大家勤劳的双手建设下,全市农村正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去年以来,全市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找准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实践路径。首批确定的18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示范村完成创建达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十百千”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全市创建12个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9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新改建农村卫生厕所44094座,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3.25%。
  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路径,编印了《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加快“积分制”“清单制”等乡村治理典型方式推广应用,城固县龙头镇熊家山村等4个村被认定为全国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略阳县徐家坪镇等2镇5村被认定为全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镇村。
  乡村振兴既要“面子新”,更要“里子实”。土地是亿万农民的“命根子”,我市不断盘活“沉睡”土地资源,全市确权承包耕地432.7万亩、涉及农户78.1万户,承包地流转率31%。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898宗,收益1127.25万元。
  多措并举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年新认定4个国家级示范合作社、5个省级示范合作社,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7386个、家庭农场6109个、社会化服务组织2000余家,将30余万农户嵌入现代农业大产业。健全完善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全市2200余个带贫主体带动5.1万余户脱贫户(监测户)在产业链上受益。扎实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培强”行动,2023年全市2091个有集体经济的村(社区)实现经营性收入5.22亿元。
  迈向新征程,我市将继续扛牢政治责任,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进姿态,坚决守牢“三农”底线,分类抓好乡村产业发展、务实推进乡村建设,持续加强乡村治理,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