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擦亮朱鹮名片 发展有机产业

2024年01月05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383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周翔 赵书萱


  近年来,洋县紧扣“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依托朱鹮保护,践行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做强有机产业和旅游产业,奋力谱写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宣传效应持续放大


  2023年11月1日至3日,“生态汉中·鹮美天下”2023朱鹮文化交流活动在我市成功举办。活动包括观摩考察、汉中绿色食品产业链招商推介会、朱鹮保护成果及朱鹮文化展等多项内容。期间,央视、新华社、中国日报、学习强国、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46家中央和省市级媒体对活动进行了实时报道和联动报道。“生态汉中”“有机洋县”“朱鹮保护”“朱鹮IP”等迅速成为网络热词,将充满活力、商机无限的洋县新面貌展现在各位嘉宾和客商的面前,“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已成为洋县靓丽的外宣名片。
  2023年12月3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陕西总站联合中央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走进洋县,策划开展《从孤羽七只到万鹮翱翔——牧鹮42年背后的“中国方案”》直播活动,采取“大屏+小屏”的模式,在央视新闻频道(CCTV13)直播30分钟,央视频、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90分钟,对洋县朱鹮保护进行后续报道,让人们对朱鹮之乡的独有魅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
  

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朱鹮作为我国特有的生态名片,传播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自1981年在洋县发现朱鹮以来,该县就通过恢复天然湿地、封山育林、植树种草、投放鱼苗、改善水质、实施“鹮田一分”项目等措施,使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万只,野生种群栖息地面积由发现时不足5平方公里,扩大到1.6万平方公里。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栖息地由最初发现时的洋县姚家沟逐步向东亚历史分布地恢复。朱鹮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创造了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的生态奇迹。
  与此同时,朱鹮保护进一步改善了洋县的生态环境。2023年,该县共获得优良天数333天,优良率91.2%,PM10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09。全县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100%,汉江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
  

有机产业方兴未艾


  好生态带来“绿产业”。耀眼成绩的背后是一代代“牧鹮人”和洋县人民40余年的精心守护。为了保护朱鹮,群众生产不能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农作物减产,经济收入受到影响。然而,正是这份牺牲,造就了洋县优越的生态环境,也为发展有机产业创造了条件。当下,该县充分发挥生态禀赋优良、农业基础坚实等比较优势,坚持“基地建设、园区提升、科技赋能、品牌培育”四轮驱动,大力发展有机产业,扎实推进有机产品认证,建立完善有机监督管理体系,强化“朱鹮之原·有机洋县”区域公用品牌建设,不断提高有机产品知名度、美誉度。
  朱鹮保护,为洋县留下了绿水青山;发展有机产业,让洋县的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截至目前,全县累计认证有机产品15大类111种17.68万亩,认证总产量4.09万吨,有机产业园区完成营业收入96.72亿元,名列全国农业区域品牌百强榜。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有机食品产业被认定为2023年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成为陕西省绿色发展典范。
  该县将以建设国家级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基地、陕西省宜居宜业的生态旅居目的地三大方向为目标,结合2024年中国最美油菜花海汉中市旅游文化节和全国有机产业发展大会契机,持续擦亮“朱鹮品牌”,不断扩大有机产业影响力,续写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