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要素支撑 扮靓绿色汉中

——2023年我市自然资源工作综述

2024年01月06日 向人民报告·生态城市篇 文章字数:1542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淼 通讯员 樊典


    青山环绕下的镇巴县黎坝镇。    市自然资源局供图

  去年以来,市自然资源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汉中考察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锚定“绿色循环·汉风古韵”战略定位,认真履行“两统一”核心职责,为努力建设环境优美、绿色低碳、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汉中新篇章提供坚实的自然资源要素支撑和保障。
  

在统筹规划引领上下真功夫


  国土空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空间载体。市自然资源局坚持以《汉中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为空间指引和发展框架,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积极构建“一核两轴三区两廊两屏”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两屏多廊多点”的生态保护格局以及“一核三极五心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有序推进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建设,统筹规划、土地、矿产、地质灾害等数据,实现以数字化赋能国土空间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
  该局积极探索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精美城市形态,按照“一江带城、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田园风光”理念,不断完善“一江三山多廊道、两轴五区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中心城区道路、绿地、水系等规划开展专项研究,为构建蓝绿空间网络,提升城市首位度、美誉度提供了科学指引。
  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是统筹引领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关键性工作。市自然资源局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充分挖掘产业、山水、民族文化等潜在优质资源,优化村庄布局,顺应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将村庄规划“底图”变为乡村振兴发展“蓝图”。2023年度全市606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全部完成。
  

在严格用途管制上下硬功夫


  寸土寸金关乎国计,一垄一亩承载民生。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市县“一体化”的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激励办法、田长制实施方案,构筑完善市、县、镇、村四级田长责任体系,全面开展巡田工作;探索建设“智慧耕保”监管系统,对耕地违法整改工作进行实时掌控、跟进预警,2023年汉台区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田长制示范创建点。
  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局以保护山水风貌、塑造城区优美天际线为目标,严格限制高强度、高密度开发建设。在审批规划方案时,注重留白、留绿、留天,严格控制60米以上住宅建筑,重点管控一江两岸、天汉大道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地段的城市景观,让更多建筑“降下来、绿起来、活起来”。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该局坚持新增用地计划指标精准化配置,将有限的新增用地指标用于保障民生项目、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符合国土空间规划、资料齐全的54个省级、397个市级重点项目用地全部保障到位。全年供应“标准地”13宗873.75亩,实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9745.53亩,完成省级下达任务的172%,处置闲置土地835亩,形成了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的土地开发利用新模式。
  

在加强保护修复上下实功夫


  为全面加强秦巴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该局常态化开展秦巴区域“乱搭乱建、乱采乱挖”问题排查整治。深化科技赋能和数据共享,市卫星应用中心全面建成投用,形成“天上看,地下查,网上管”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
  2023年,在全省率先发布了《汉中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建立了由55名专家组成的全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专家库,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工程,着力培育健康稳定、功能完备的生态系统。2022年度5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全部完工,恢复治理面积717亩;西乡县大巴山区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被评为全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宁强县禅家岩镇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三星级地质文化镇”称号,实现了全省地质文化村(镇)零的突破。全市持证矿山总数从2014年度555个减少到17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