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浅论博物馆的文物保护研究

2024年01月10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3232 文章浏览数:
  文物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具有巨大的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因此保护文物至关重要。作为文物的“家”,博物馆在文物保护方面有着重要地位,博物馆是文物的宣传、研究、收藏、保护主要机构。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博物馆的作用对当地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博物馆建设十分完备,地方各级行政区都有建设各自独特的博物馆,使得全国博物馆体系健全,但也存在着在文物保护、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案例探究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并找出相应问题的解决方法。
  博物馆的性质。作为体现当地历史文化风味和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聚集体验的载体,博物馆因其收藏理念和展品来源,被赋予独特的风貌。而在整个博物馆的运营中,在文物方面,主要体现在对文物的收藏、保护、研究、教育、宣传等功能作用。
  (一)博物馆是文物的主要收藏和保护机构。博物馆运营除了要有资金、人员、场地、技术等,最基本的是要有足够的文物,只有充足的文物才能保证已建设的博物馆的正常运营。另外,文物的质量考验着博物馆的重要性,也关系到后期办展览等活动的质量。所以博物馆的基本功能是收集文物且要不断地扩大自身规模和质量。但收集来的文物并不属于博物馆私藏,仍是公共财产的范畴。
  在收藏的基础上,博物馆对文物施加保护,或者说用专业的场地存放文物就是一种保护。博物馆的建成会配备专业人才,对文物材料的性质,对环境需要保持的温度、湿度等文物保护要求都相对知晓。因此,避免了私藏中出现的一些基本保护问题。通过高质量的收藏和保护,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产生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著名的博物馆,譬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着葡萄花鸟纹银香囊、杜虎符、镶金兽首玛瑙杯等一批价值不可估量的镇馆之宝。
  (二)博物馆是文物的主要研究机构。文物具有文化和科学的内涵,因此博物馆需要对大量文物展开研究,以揭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科技内涵,并发挥文物的社会效益。对文物的研究、收藏和保护关乎博物馆质量的好坏和科技水准。另外,博物馆的研究不能只局限在展品的收藏、陈列等管理研究上,更重要的是对文物内涵的研究。博物馆的研究应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积极为社会科研提供有效的资料、素材和客观的历史见证物。
  (三)博物馆是对文物的教育和宣传机构。在对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博物馆起着宣传和教育的意义。发挥宣传文物历史知识是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体现。通过参观博物馆举办的具有当地特色的藏品展览,人们加深了对当地文化的了解,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认同。
  目前,博物馆是家庭、社会、学校的第二课堂,具有辅助教育的作用。参观博物馆,听博物馆工作人员讲解已成为学校研学、假期家庭出游的重要方式。随着博物馆的大量建立和博物馆的逐渐免费开放,个人或集体的对博物馆参观,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一)博物馆具有稳定性,能够确保文物保护工作的长效、持久。博物馆资金、技术、场地、人员等必要的要素都由政府保障,是其他私人机构不可比拟的,因此具有稳定性。基于优良的资源基础,博物馆建立了体系完整的文物保护、收藏、研究、宣传、教育等功能,不仅有专业的文物研究学者,还有专门文物技术鉴定部门,因此博物馆拥有扎实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条件。
  (二)博物馆具有公益性,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就像十二生肖的部分兽首,仍收藏在私人收藏家的手中,仍作为商品发挥着它们不菲的商业价值。近些年,国家反复主张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来,然而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原本具有历史文化研究意义的文物,通过炒作被赋予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忽视了对文物进行文化内涵的延续和社会价值的提升。而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是纯粹的,不具有功利和目的性的,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遗产。
  (三)博物馆尊重文物原生态保护。对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需要尊重文物的原生态,应该尽量减少后期的主观干预。私人收藏往往不尊重文物的独立性,没有将文物看作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只是作为满足个人喜好感受的工具,且对文物的收藏保护缺乏专业的知识,很容易受现代审美的影响,对文物的收藏保护掺杂过多的现代文化元素,让其更时髦地展示,这不仅造成了对文物的损坏,还阻碍了对文物内涵的发掘。博物馆对文物的保护与开发遵循和保留着传统文化的原生态,尊重其真实性、独立性,科学地减少了主观因素在后期的干预。
  博物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一)对农村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够重视。博物馆的建设和运营需要大量资金,使得农村或者县镇无力支持博物馆的建设和日常开支。随着资源逐渐往大城市聚集,农村或者县镇出土的文物也被拿到更大更先进的博物馆收藏和保护,留下来的尽管数量多但价值不高,建设博物馆成了地方鸡肋的问题。加上当地的人们保护意识不强,给部分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二)博物馆发展模式单一。对博物馆来讲,仅收藏文物是不够的,还需要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此拓宽博物馆收藏和保护的范围。另外,博物馆不能只体现在某一方面的“博”,如土耳其为帕慕克作品《我的名字叫红》开设的“贞洁博物馆”;苏州昆曲博物馆,扬州雕版印刷博物馆等。让博物馆在“博”的概念上重新拓宽它的范围。
  (三)文物修缮技术需再上台阶。博物馆文物修缮,有严格修缮原则和要求,修缮过程中必须尊重实物的历史原貌,修缮者不能主观臆断,随意改变。修缮的每一道工序必须有理可依,有据可查,还要具有再修复的可能性。修缮高标准的特点,意味着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拥有先进知识理念和强硬的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修缮人才,是文物修缮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另外,从事文物修缮的工作人员,不仅要有文物保护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对博物馆、文物的特性及其历史背景有充分的了解。但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相关文物保护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解决措施。(一)重视对农村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条件的建设县镇博物馆,资金不足的建设好县镇图书阅览室。要广泛收集和认真梳理辖区内的资源情况,再进行系统谋划。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当地居民生活的习惯。博物馆建设要符合当地原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让乡村风味、地区特色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要深挖地方特色,深入挖掘当地文化遗产的根源,贯通其历史,发现与当地文化相关物象和意象,使博物馆彰显出本地的文化底蕴。如果存在文物数量不足,可以通过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捐助、更高一级博物馆的赞助,对乡村博物馆进行补充。
  (二)拓宽博物馆的发展模式。博物馆的藏品尽管十分丰富,却都被陈列在玻璃罩内或者库房里。从市场角度,博物馆缺少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只是本分地陈列,收藏,研究等。这也使得博物馆很难自给自足,以及在自身的发展上从未做出质的改变。博物馆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创立自我的文化品牌,推出独具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和文创产品。在众多没有文化品牌的博物馆里,其展览活动大体相似,缺少像美术博物馆那样形式多样的展览。博物馆应该创新文物摆设的形式,让展览做到既安全又新颖。在没有主打文物的前提下,打造创意博物馆形象。
  (三)用科技助力文物修缮。科技的运用,让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管理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各式监测设备的出现,让博物馆对文物、人员监管更加有据可查。在文物保护上,监测设备让越来越多的信息使文物保护人员对后期的文物保护、管理、修复等方面的决策上,更科学,减少对文物损坏的情况。譬如,龙门石窟和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在科技的助力下重新“活起来”。文物工作者利用科技设备实时监测,给文物做“体检”;通过系统分析,为文物“开药方”;通过自动预警,为文保“护航”。
  结语。在当今时代,作为一个具备收藏、保护、科研、宣传、教育等众多功能的非营利性机构,博物馆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博物馆大批地出现,也随之带来了许多问题,问题的出现也意味着机会和创新的出现,博物馆要在不断地前进中,解决出现的问题,让自身更加蓬勃、繁荣地发展。

(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