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青水镇以“苗元素”为破题口——

打造“文旅IP” 推动文旅“出圈”

2024年01月11日 要闻 文章字数:89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小梅


  “青水发展快啊,路也宽了,条件更好了!”镇巴县城去往青水镇送客的出租车司机面对青水的发展变化很是感慨。青水在变,青水群众的观念在变,旁人看青水的眼光也在变。镇巴县青水镇以“苗元素”为破题口,放大文化优势,建立文化自信,打造“文旅IP”,推动文旅“出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引“新乡贤”返乡创业,锻造示范“领头雁”。该镇多次举办“迎老乡回故乡”座谈会,倾听“新乡贤”对青水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为他们返乡创业提供优厚条件,招引他们回到家乡创业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新乡贤”葛福军回乡打造了“葛家山庄”民宿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5000人次,创收30余万元;甘霖夫妇传承苗族古法浊米酒酿酒工艺,创新“清明酒”,建立自己的品牌ID,利用抖音平台在宣传自己产品的同时,宣传苗族文化,成为青水“网红”,年接待游客超2000人,创收15万余元,成为当地“庭院经济”的带头人。“新乡贤”既是青水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是家乡文化的“宣传员”,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排头兵”。
  促“产业链”有效融合,打造文旅“引爆点”。该镇依托白天河等自然风景区陈列馆、雷家寨等人文景区,深入挖掘和包装,形成文旅发展体系。以西北地区最北最美苗乡为切入点,建立文化内涵和特色符号,吸引周边群众个性游。深度挖掘胡氏庄园、夫妻树的故事性,扩大苗乡宣传。在陕南民歌节暨第三届陕南民歌大赛活动中,建立“苗乡专场”,以“苗”族特色的拦门酒、高山流水、竹竿舞等吸引群众打卡,并开启苗服租赁服务。在活动中,促进米酒、糍粑等产品与苗族文化产业的融合,进而达成变现,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使更多的人知道青水苗乡,打造文旅“引爆点”。
  建“非遗+”文脉体系,重塑文化“新内核”。镇上建立蜡染、苗绣、竹编等“非遗”文脉体系,招引贵州蒙糙芒糙芥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新建苗族蜡染加工基地,开辟蜡染展厅、体验馆,开展蜡染技艺培训。在非遗传承人杨兵的带头下,将蜡染与扎染等非遗技艺传承并发扬,带动50余名群众就业。组织苗绣技能培训班,广泛培养苗绣非遗传承人,带动200余名妇女就业创业,并依托“企业+绣娘+订单”模式,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不出门就能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