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实物档案的记忆闸门
2024年01月1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651
文章浏览数:

侯富乐
档案不一定都是纸质的,它以各种形态存在,用不同的方式传承着历史的记忆。“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早期的礼器何尊的铭文之中,这件尊贵的何尊,不仅是一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一份有价值的实物档案,尊上的铭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来源,记载了西周时期的重大活动,特别是何尊背后的那些曲折故事,甚至是尊上铭文字体的演变,都成为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档案史料。汉中市档案馆馆藏的2141块、4187面清末民初木刻版,就属于这一类档案。
汉中市档案馆馆藏的这批古代木刻版征集于汉南书院。2007年7月,当档案工作人员从汉南书院带走这些被水浸泡、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木刻版时,大家的心思都放在了如何抢救和怎样保存上,以免造成新的损毁,无法向老祖宗交代。至于这些木刻版的作用和价值,还没有人去探究。就这样,一晃15年过去了!汉中市档案馆馆藏的这批木刻版出自何年何月?雕版技术为何种工艺?刻版上面记载了些什么内容?这批木刻版的价值有多大?它们对现实有何意义?这些问题,成为摆在汉中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人员面前的一道不得不破解的课题,它亟需档案部门去认真挖掘、深入研究和编研利用。
2021年,市档案馆向省档案局申报了《馆藏木刻版数字化加工和识别鉴定》项目,对尘封的馆藏木刻版开展探索性数字化加工处理和版面识别研究。用毛刷拂去了木刻版上的尘垢,古老的雕刻技艺和厚重的历史记载,又一次清晰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特别是通过数字化扫描加工处理后,这批堆积如山、杂乱无章、极易破损的木刻版,转瞬变为电子屏幕里的一幅幅影像画面、转化为一份份信息化电子档案。在汉中档案工作人员和文化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蒙在这批木刻版上的朦胧面纱终于揭开了。
经过识别和鉴定,汉中市档案馆馆藏的木刻版为清末民初刻版,这批木刻版不仅有名家经典、释文解析的重刊雕版,也有地方志书、课艺经文的新刻书版,还有诗歌文选、生产要领的特色刻版,涉及方方面面,具有地方特色,内容精彩纷呈。因为这批木刻版雕刻于汉中、馆藏在汉中、涉及了汉中。在书稿定名上,我将原定的《汉中市档案馆馆藏木刻版鉴析》书名,更改为《汉中木刻版》,并加以“汉中市档案馆实物档案选萃”的副标题,凸显了汉中地域特色和实物档案特征。过去有的地方也将木刻版称为“木刻板”,这里所称的“板”,是指用木板加工的物品,强调了刻版的木质特征,汉中市档案馆实物档案选萃没有体现雕刻工艺和刊刻内容价值。这些木刻版是经过雕刻加工之后的木刻版,上面有文字和图形,是可供印刷的木刻版本,所以应称为“版”,再加上刊刻文章的档案史料价值,《汉中木刻版》编者将“木刻板”定位为“木刻版”,彰显了汉中“木刻版”的文化、学术和史料、档案价值。
在这批木刻版中,除李颙《二曲集》、刘沅《四书恒解》和陈宏谋《〈大学衍义〉辑要》《〈大学衍义补〉辑要》等名家巨著外,让我颇感兴趣的是那些具有汉中地方特色的木刻版。这些木刻版刊印数量少、传播范围小,留存的古籍虽然不多,却是十分珍贵的地域特色档案,如民国十三年(1924)汉中道尹阮贞豫主持重刻的《重刻汉中府志》,它延续和传承了清康熙滕天绶《汉南郡志》、清嘉庆严如熤《汉南续修郡志》内容,是汉中近代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资料最完备的一部地方志书,对研究清末民初时期的汉中和周边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档案史料。科举制度废除后,汉南书院从“书院”变为了“学堂”,又从“学堂”变为了“学校”,《汉南书院》木刻版记载的清嘉庆十七年(1812)汉南书院“规条 ”和 清 光绪二十 八 年(1902)汉中学堂“章程”,至今还有借鉴作用,如《十房互查法》提出的相互监督制度,对生童的赌钱、吸烟、闹酒、招留闲人、擅开别房、夤夜偷出、好生是非、屡犯口过、三五聚谈、性情浮动、甘心自欺、贪眠迟起等不良行为起到了有效管理作用,避免了“自律”不严造成的过错,达到了“他律”严格监督之目的。《十房互勉法》提倡的为孝悌、立讲会、行课会、成有用、扶正学等互相勉励措施,增进了生童之间的团结互助,有助于生童们相互勉励、共同提高,这种管理理念和方式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汉中自古人才辈出,无论是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还是名满天下的鸿儒硕学,甚至是名落孙山的读书之人,木刻版为他们提供了展现才华的平台。民国时期刊刻的《陕西联合县立汉中中学校志》收录了汉中道城固县康耀辰先生的三篇文章,不仅有纪念文章,而且还有游记和考证,对于研究汉中乃至西安历史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汉中府洋县文化学者童颜舒先生编著的《灙源堂诗集》刻版,集古体诗、近体诗于一体,展现了汉中文化学者的文采和艺术造诣;《山南诗选》雕版采辑了唐代至清代汉中各县文人的诗词佳作,是了解陕南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重要史料,是山南历史上至今发现的唯一一部专业诗集。更难得的是,《山南诗选》刻版不仅收录了汉中官宦、名人之作,还收录了侨寓(侨居和寄居人员)、闺秀(女性)和方外之人(宗教人士)作品,可谓博采众长、不拘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除文学和艺术作品外,一些具有汉中地方特色的专业性刻版也值得称道。《汉南书院课艺》刻版是汉南书院教学成果的集中体现,不仅收录了汉中府南郑县、城固县、沔县(今勉县)、洋县、褒城县、略阳县、凤县生童创作的文、诗、赋,还有老师对每篇范文的“可圈可点”批注。《大生要旨》是刊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医术刻版,清人唐千顷认为生育是“大事”,故称“大生”。更让人感到难能可贵的是,书中所附的《救女歌》,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男婴女婴均平等,这些观念在当时应该十分超前。《种麦要言》《减粮要言》相当于现在的公告、通告和技术指导意见书,告知汉中民众播种小麦要注意时间,确保生根发芽,防止旱涝影响产量。主张百姓大荒之年要裁减口粮,倡导殷实人家救助受难百姓,采用米粉代替面糊度过荒年。不仅提了要求,而且教了方法。
在刻版识别、鉴定和编研、利用过程中,我深深感到我国古代木板雕刻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学习了中国传统印刷工艺的发展历程、了解了百余年前汉中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状况。《汉中木刻版》档案专著的出版发行,为了解清末民初的汉中打开了一扇窗户。
《汉中木刻版》是档案编研专著,更是一本难得的古代木刻版文物鉴赏作品,它带领我们走进历史、走进汉中,走近文物、走近档案。在木刻版上留存百年的墨香熏陶下,可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木刻版的演变过程、木刻版与印刷术的关系和汉中木刻版的来源、保护、管理、整理、编研情况。亦可欣赏汉中木刻版刊刻的十九本古籍背后的故事和选取的一百二十九面木刻版的华丽身影。更能增进汉中文物保护、档案利用、关注历史、资政现实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