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中文庙

2024年01月1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96 文章浏览数:

郭松林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也是一个地方的学宫和文教中心。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的汉中文庙,气势恢宏,规模是陕南最大的。其东衔南街,北接县街,西、南两面均与老城墙相连。占地达百亩之多。
  据老辈人回忆,市政府东侧有条街巷叫文庙巷,当时直通文庙前的大石牌坊。石牌坊坐西朝东,料石有铆,连成一体,雄伟壮观。文庙牌坊有三个门洞,中间门洞很大,可以过解放牌大卡车。两边门洞稍小,有高石槛横挡,不可随便出入。
  穿过大石牌坊,进入棂星门,棂星门是一座高大的木牌坊,精雕细刻,如今彩绘仍历历在目。棂星门右侧曾建有乡贤祠,祀历代汉中人在外地做官名声卓著者;棂星门左侧建有名宦祠,礼历代外籍官吏对汉中立德立功者。
  棂星门正中前方为泮池,系封建科举制象征,中了科举,方可跨越泮池,故考取秀才后称“入泮”。泮池前去约百步就是大成殿。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圣人之殿。殿宽五间,进深六椽。上施琉璃筒瓦,斜山九脊顶,四角上翘,中间有对石狮雕刻龙形花纹,四角柱各雕一只伏狮,背驮花瓶再立一柱。殿外砌以石栏杆,建筑工艺十分精湛。
  总体看,文庙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且四周筑有“宫墙万仞”的外墙,为汉中古代庙宇建筑的扛鼎之作。
  从史书上得知,汉中文庙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过大的维修。明洪武五年(1372),知府费震鉴于元末战乱导致汉中城池损毁严重,文庙更甚。于是,在重修汉中城池的同时,安排工匠拆除文庙的破旧危房,并扩展文庙地基,等于重新修建了文庙。
  明成化十一年(1475),时隔百年,汉中知府赵玉维修扩建文庙,伍福撰《新修庙学记》碑,碑刻现存汉中文庙遗址。
  明弘治十六年(1503),汉中知府周东重修文庙,周自撰《汉中府修学庙记》,刻碑示念。此碑后迁址汉台“洗心亭”西侧。同时,谢文又撰《汉中府重修庙学记》,亦记此事。
  明嘉靖十七年(1538),巡茶御史刘良卿奉旨入汉,见汉中文庙残破不堪,遂筹款重修竣工。刘彭年撰《重修汉中府儒学记》碑,现存汉中文庙。同年,知府陈矶根据朝廷指令,在文庙大成殿东北二十步,建“启圣祠”一座,专祀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及上五代祖先。同年,知府陈矶又筹款添修学舍,并购制新器。张佑撰《修学置器碑记》,将新构学器名称,勒诸贞珉。
  明末战乱,城池遭毁,文庙也难逃厄运。清顺治五年(1648),汉中知府张元初到任后,首先是重修文庙,两年后竣工。由文人赵京仕撰《重修汉中府庙学记碑》,现存汉中文庙遗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时三藩之乱方息,汉中倾颓满目,汉中知府滕天绶主持重修庙学,工竣。滕自撰《重修汉中府庙学记》,刻碑竖于文庙。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陕安道(辖汉中、安康)道台高赓恩(清直隶清河县人,光绪二年恩科进士),主持重修汉中文庙。竣工后,高自撰《重修汉中府文庙记》,刻诸于碑。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文庙也日趋没落。如今,汉中文庙遗址尚在汉中市政府后院。保留有棂星门、泮池和大成殿。这些遗存的古建筑见证着昔日恢弘的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