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乎失传到走出国门

——探访宁强县羌漆彩土漆工坊

2024年01月24日 要闻 文章字数:117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媛媛 李佩蓉


  2023年6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在北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外事礼品——宁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漆器具。
  漆器独特的制作技艺、丰富的文化价值,得到了格罗西的高度评价。
  宁强漆器早在唐朝就被作为特产上供朝廷,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早些年,宁强漆器制作几乎失传。
  “由于做古法大漆工艺复杂,割漆取材也十分艰辛,再加之如今大家更喜欢用合成漆、化学漆,这让漆器制作手艺面临失传。”今年33岁的熊永磊从小就跟随父辈进山割漆,微酸的漆味是他童年忘不掉的味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永磊发现制漆这门老手艺已经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风尘里。
  为不让这份指尖塑造的艺术在时代的更迭中绝迹,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闪现,“组建团队,让宁强漆器重现它‘漆’彩斑斓的荣光。”
  说干就干,2020年他成立了宁强县羌漆彩土漆工坊,聚集了一批老手艺人,带着他们边学边干,还经常组织外出考察学习。
  “我们走出去才发现,漆器的发展空间非常大,应用的场景也很多。”50多岁的老漆匠陈志红几十年一直从事此项工作。“但随着传承人的消失,大量制作工艺并没有完整保存下来。”
  制胎、髹漆、髹饰……来到工坊后,他和另外几位老手艺人又像新学徒一样,从头开始学习。
  民间常说“人磨漆,漆磨人”。三年里,熊永磊和他的团队耐着寂寞,在日复一日中,他们不仅全力挖掘、保护和发展宁强羌漆相关技艺,还进行了大胆创新。
  “我们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漆器中去,同时还把漆器与金属、玻璃等材料进行跨界结合。老技艺加上新元素,能够让它绽放出新魅力。”熊永磊希望宁强漆器能走进更多人的生活和视野里。
  一滴漆,百里千刀觅得自然馈赠。一件器,千琢万磨追求人间至美。蛰伏三年,宁强漆器与这群热爱之人共同开启了新的“漆”彩时光。
  2021年,生漆采集技艺、髹漆技艺被评为县级非遗项目。2023年,宁强县羌漆彩土漆工坊入选第三批省级非遗工坊。
  2024年,工坊制作的50套漆器茶具一经上市很快销售一空。
  进博会、丝博会、农高会……宁强漆器频频“出镜”,这门曾经黯淡消沉的古老艺术,逐渐焕发生机。
  “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将吸纳更多传统手艺人,打造一条完整的文创产业链,努力建成陕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土漆工坊,让宁强漆器走出大山、走出中国、走向国际!”熊永磊对宁强羌漆发展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非遗像是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闪亮明珠,要靠一代代新老交替的传承人在坚守中传承和发展。这群单纯的老手艺人,脚踏实地让这门“描绘美”的技艺,能够被更多的人所看到、所喜爱、所传播。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会推动宁强漆器从小众化走向大众化,从技艺传承走向产业发展。同时,宁强漆器重焕光彩之路是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坚持保护与传承并重,建立了国、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和数据库,切实提高非遗保护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成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