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人大:守正创新提升监督工作质效
2024年01月30日 政治
文章字数:1877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李玉茂
监督权是人大运用最普遍、最经常的重要职权,是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重头戏”。近年来,西乡县人大常委会适应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在实施正确监督、依法监督、有效监督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在人大监督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积极探索,创新监督机制,强化监督手段,整合监督力量,拓展监督路径,提升监督工作质量,增强监督工作实效。
调查研究+专题培训 练好监督基本功
调查研究是人大履行监督职责的前提和基础,发现问题是人大监督的关键一环。近年来,西乡人大坚持在开展执法检查调研前,先对检查组成员、被检查单位负责人、镇(街道)人大主席(工委主任),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的专题培训。推动调研组成员熟知法律法规,便于精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撰写出有分量、有见地、有含金量的调研报告,力求言在点子上,谋在关键处。同时,通过培训促使被检查单位学习法律,自查自纠,查漏补缺,完善工作措施,进一步提高依法履职工作水平。对社会关注度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难点问题,县人大扩大监督范围,凝聚监督合力,要求镇(街道)人大协同行动,发挥整体优势,信息共享,形成工作合力。结合镇(街道)人大视察、检查、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对县人大的调研报告进行补充完善,延伸了调研的触觉、扩大了调研的覆盖面、提升了调研报告的精准性。
审议意见+问题清单 量化监督促整改
审议意见是人大调研、执法检查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人大跟踪督办的重要依据,其办理结果如何,事关人大监督工作的成效。近年来,西乡人大积极探索“审议意见+问题清单”监督工作机制。在监督工作中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完善审议意见形成、交办督办机制,在听取和审议“一府一委两院”专项报告、执法检查报告、视察调研报告的同时,积极探索“审议意见+清单式管理”机制,对审议意见既作定性分析,又作定量分解。在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中,聚焦常态化防控机制、部门间协调配合、健全传染病防治联防联控机制等方面的不足,细化出15条需要具体整改的事项连同审议报告交政府,附加清单列明具体问题、承办单位、办理时限及相关要求,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按照问题清单逐一整改落实,通过审议意见“清单化”交办、“账单化”管理、“可视化”跟踪督办,对账销号,最终变“问题清单”为“问题清零”,确保了人大监督的刚性,增强监督实效。
人大监督+检察监督 合力监督破难题
构建“人大+检察”联动监督模式,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形成信息互通、监督互动、优势互补。人大监督是最高层次、最具权威性的监督形式,检察监督是具有较强法律性、程序性的监督形式。近年来,西乡人大积极探索人大监督与检察监督双向互动、双向衔接、双剑合璧共同发力,增强监督实效。在人大《传染病防治法》执法检查调研中,邀请县检察院派员共同参与调研,联动监督。调研中,通过查阅资料、明察暗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县检察院从中挖掘出病死家畜处理机制不健全、镇村集中供水水质检测存在漏洞、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强制报告制度落实不到位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案件线索,通过案件化办理,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发出2份检察建议。同时,检察院在督促检查中,对检察建议落实不力的行政单位提交人大,人大通过检查、专题询问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地加强监督。通过人大与检察机关联动叠加监督,形成工作合力,破解“疑难顽症”监督难题,进一步提升监督质效。
整改报告+专题询问 跟踪监督提质效
“我县依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每个村(社区)设立了一名儿童主任。但通过调查发现部分儿童主任发挥作用不足,请问何局长如何加强该项工作?”近日,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执法检查整改落实情况专题询问会上,人大代表向民政局负责人发出了询问。
近年来,西乡县人大常委会对群众关注度高的难点热点问题,改变以往审议意见提交县政府,并在2个月内将整改结果报县人大的做法,通过召开常委会专门听取县政府整改情况报告,并进行询问。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检查专题询问会上,首先听取了县政府主管县长整改情况报告,县民政局、教体局、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等12个相关单位负责人接受人大代表询问。专题询问前,安排调查组杀出“回马枪”,组织开展“回头望”,对整改情况做到“心知肚明”,专题询问时做到有的放矢,询问问到关键处,督办督到“点子上”。
同时,县人大抓好专题询问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对代表询问问题持续跟踪问效,形成监督闭环,做到“不止于问”“不止于答”,切实做到问后有行动、问后有措施、问后有结果,确保专题询问有始有终,推动监督意见落到实处,增强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