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元宵面

2024年01月30日 副刊 文章字数:1226 文章浏览数:

柴秦滇


  以前,秦岭山中的人们,每年在进入腊月的时候就开始准备蹋元宵面过大年了。元宵面的原材料就是糯米,山里人称其为酒米。为啥要称其为酒米呢?因为山里人做醪糟、蒸甜饭,都用的是这个米,醪糟带酒味儿,所以这个米就被称为了“酒米”。酒米要在头天晚上就用水浸泡,一般泡二三十斤,如果人多的话要三四十斤。浸泡要到什么程度呢?到米粒用手指一捻就酥碎了,那就是泡好了,就要将米控出来晾干。
  天还没亮,有人家就占用村中那最好的石臼窝子蹋酒米了。村里人家多,好用的石臼窝就那么两三个,所以呢大家谁先到谁蹋,后到的依次排队,一直到全村各家各户都把酒米蹋好了,这些个石臼窝子才能下岗歇气。
  蹋酒米的石臼窝子是用麻爪石凿成的,深约一尺半,上敞下收成漏斗状。蹋酒米的木棰是用青冈棒或者麻柳树棒做成的,木棰大概有小腿那么粗,两尺长左右,中间安个木把。蹋酒米不单是一个力气活,也是个技巧活,都是由各家各户的精壮劳动力来干,当然也有身强力壮、当家做主的女人来。蹋得好的,酒米在石窝中不会溅出来,手艺差的会将酒米溅得满地都是,惹来一众围观的人嘻嘻哈哈笑话。
  蹋酒米时将酒米匀量倒进石臼窝里,将木棰高高举过头顶有节奏地“砰塔、砰塔”地使劲朝下砸,直到酒米在石窝中逐渐变成细粉状。这时停下木棰,家中的妇女就在一旁将大簸篮放在地下,舀出石窝中蹋细的酒米用细箩儿过筛,筛好的细粉就留在大簸篮里,没有筛过的粗颗粒又重新倒入石窝中再蹋,如此反复。就这样一家人蹋的蹋、筛的筛,直到将所有的酒米全部蹋完、用箩儿过筛完,将蹋好的酒米面装回家,把石窝和木棰打扫干净,等候在一旁下一家接着又开始。过年前十几天每天就是这样子,从早到晚,甚至直至深夜,满街都听到的“砰塔、砰塔”的声音,一直要响到年跟前。
  初一一大早家家都在包元宵、吃元宵。元宵馅子是用山里的核桃仁和蜂糖制作成的,有的还要在馅子里面加一点稀罕的橘子皮丝儿。留坝农村的元宵一般来说捏得有青皮核桃大小,吃一个就顶一个,十分过瘾。那时候生活较为困难,劳动量大,村民喜欢比赛吃元宵,看谁吃得多。我就亲眼看见我婆婆爷爷家街对门一个20多岁,平时干活十分攒劲卖力气的小伙端着一个土巴碗,冒尖盛了一碗大概有三四十个青皮核桃那么大的元宵,蹲蹴在自家的门槛上,几乎一口一个,一会儿就吃了个碗底朝天。末了,他抹了抹嘴,对着吃惊地看着他的人憨憨地笑着,似乎还意犹未尽呢。
  民间吃元宵一般是在初一和正月十五,但是只要家中有元宵面、馅,过年期间就不限时间随时都可以包元宵吃。有人还将元宵在锅中用油炒,炒出来的元宵别有另一番风味。还有人在元宵出锅前加几勺醪糟,元宵便带有了一股酒香味儿。
  而今,家家户户蹋元宵面的情景在农村已经看不到了,超市里有一袋袋包装好的细腻莹白的元宵面和各种口味的元宵馅子,吃元宵已经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了。最方便的是买来成品,回去下锅煮,立等就可以吃到嘴里。农村的石窝和木棰也渐渐地不见了踪影。但是,我还是非常怀念过去年跟前农村排队蹋元宵面那种热闹的、年味十足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