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兴城 以城带产 产城联动

——西乡县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新格局纪事

2024年02月06日 要闻 文章字数:1613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崔慧芬


  位于“城尾村头”的城乡接合部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也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近年来,西乡县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全力构建“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生态环境优良、基础设施完备、人流物流集中、产业规模集聚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良好局面。

  培育特色产业,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午子山间,罗镇茗园云雾缭绕,人间似仙境;牧马河畔,江塝茶园连绵起伏,绿色成景色;米仓山腹地,杨河茶园充盈沃野,茶叶变“茶业”。
  近年来,该县聚焦建设中国最美茶乡目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发掘茶产业综合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聚集资源要素,大力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6万亩,茶叶年产值达60亿元。2023年,该县“茶产业集群”成功入围全省第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产业支撑是基础。该县布局建设了“六个区中园”(石材石膏产业园、茶产业融合示范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农业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国动产业园、特色文化产业园),加快省级经开区创建,聚焦装备制造、绿色食药、绿色能源、服饰加工等“六大产业链”,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民营经济,形成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绿色产业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决定着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城镇化品质。该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建成城南50兆瓦和高川25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牧马河、巴水河、泾洋河梯级水电开发,建成大河、罗镇、堰口等18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4.63万千瓦,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

  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城镇承载能力

  “道路更宽敞了,环境更好了,办事更快捷了,生活更方便了,在这里我们感到满意和幸福!”这是本地住户张先生对西乡县城镇功能设施不断完善的直观感受。
  然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另一番情景。该县住建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十二五”以前,该县城市建成区仅为7平方公里,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短板。随着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迎宾大道、八一路、东环路等10条城市道路相继建成,城市路网总长度达到101.4公里,形成了12纵6横的城市道路网。
  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该县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按照“东进、南扩、西展、北优、内提”思路,通过综合城市公共空间治理、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公园绿地建设等,城市建成区增长5.5平方公里,全力提升县城综合承载力。
  如今,该县新建镇级污水处理厂7座,污水处理率达到96%;铺设燃气主次管网443公里、累计安装4.1万户,管网覆盖率达88%以上;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提升工程6878户,安全饮水、电力入户、通信、通邮全覆盖,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有力延伸。

  持续美化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蓝天碧水,河湖相连,丛林掩映,飞鸟翔集。走进牧马河国家湿地公园,水清天蓝岸绿的生态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个横贯县城东西、总面积1744公顷的公园,经过多年高标准打造,现已成为当地群众休闲游玩的好去处。
  着力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近年来,该县持续植绿增绿,新建街角(口袋)公园6处,建成区绿地率达40.16%,绿化覆盖率达41.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59平方米,园林式居住区(单位)达标率67.74%,防灾避险绿地设施100%达标。近3年累计新增开放街道、小区、单位停车泊位4854个,着力破解“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的建设管理水平,往往由细节决定。该县坚持“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原则,率先在陕南创新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在城区、集镇、村庄、景区、道路实行专业化保洁服务,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城乡环卫和垃圾收集处理管理体系,项目覆盖15个镇(街道),服务36万余人,机械清扫率达94%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进场处理率达100%。同时,将全县104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划分到县城及周边14个村(社区)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分片包干、每月评比,不断优化城市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