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寻“龙”,汉中龙元素给年味点睛
2024年02月06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1710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李弋戈 司霜 文/图
今年是龙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在中国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汉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在这方钟灵毓秀的神奇土地上,不仅有文明的异彩,还有许多带有龙元素的名胜古迹和历史传说。近日,记者前往文化站、景区、博物馆,用镜头和笔触寻找群众身边的龙元素。
非遗里的龙
编、织、扦、嵌、镶、绕、缠、挂、悬、制、镂……1月30日早上八点半,汉台区龙江街道办事处文化站内的广场上,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中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江明已经开始制作草龙了。40多年里,朱江明和徒弟们制作了大大小小近1000条龙。

朱江明略显干瘦,一根根干稻草在他那布满老茧的手指间翻飞,很快龙道具的尾部已初具形状。旁边擅长制作采莲船的老伙计郭元录也双手忙碌,龙道具的头部在他的手下逐渐展露威严。这条龙在小年制作完成,将作为市中心广场的造型龙向市民展出。
临近龙年春节,龙道具的需求量比往年增长了近一倍,全市多个镇村以及外地订单如雪花般涌来。两个多月来,朱江明师徒和当地的手艺人一起,每天从早上八点半忙到下午六点。10余条手把龙、板凳龙整齐地排列在院中,一红一绿两条彩龙在惠民舞台前格外显眼。
“草龙制作工序多且复杂,一条草龙要6个人合力做15天左右才能完成。一条彩龙也需要6个人做10天才能完成。”该文化站老站长闫克元介绍,龙江当地敬龙舞龙习俗流传久远,下辖的18个村、3个社区都有舞龙队伍和制作各种龙舞道具的手艺人。
地名里的龙
冬日里,龙头山景区银装素裹,连绵的山峦被积雪点缀。从峰巅俯瞰,主峰龙头山峰如刀削,崖似斧劈,奇伟而峥嵘,每当云雾缭绕时,峰峦忽隐忽现,山势如一条卧龙,因此得名龙头山。奇石、云海、彩林、雾凇,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古时,有一条龙在四川仪陇变成了山,后来,它向汉中奔来,欲在汉中称王,但自知无法与汉山争雄,也无法返回原地,遂在今川陕交界处住下了。因此,龙头山不论天气多么晴朗,总有薄雾缭绕,据说是这龙羞愧见人而使用的薄纱,这便是今日的龙头山。”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位于略阳县北部的五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天然原始森林遮天蔽日,20余种国家级一二类保护珍禽异兽栖息在此。据当地村民口口相传,很早以前,天上神龙不慎将自己的一枚龙卵遗失,跌落在一处叫作“甘沟口”的深谷小溪之畔。日久天长,龙卵吸收天地日月精华,诞生了五条小龙,于是得名五龙洞。
记者在网上检索汉中的地名,还有“亚洲三大旧石器遗址之一”美誉的龙岗寺遗址,被确认为10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饮马池内存有“神龙能作苍生雨,饮马常怀赤帝风”石刻对联,以赞颂龙和刘邦;以及双龙村、龙盘寺、回龙寺等以龙命名的村落或寺庙。
龙在汉中地名中出现,或与龙的传说有关,或与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事件相联系,景随时迁,情随境迁,不管如何变化,关于“龙”的地名都蕴含了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博物馆里的龙
在城固县博物馆“地之金 城之魂”城固青铜器特展专题展厅中,1984年出土于该县柳林镇的龙纹盘显得尤为特别。该盘内底有浅浮雕(阴铸)的盘龙纹,龙身有甲,双须内卷,龙的双眼与双角位于铜盘底中间位置,内侧壁上有两条凹弦纹,夹饰一圈由15条首尾相连的鱼组成的环状鱼纹。
“龙纹是水族纹样中数量最多、出现时间最早、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类。鱼纹蕴含着古人对多子多福的美好祈盼,也有着吉祥的寓意。”该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件龙纹盘通高16.5厘米、口径43.5厘米、重2.515千克,为城固地区出土为数不多的三件青铜盘之一,它器型较大,附带双耳,腹部较浅,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特殊意义。
目前,专家学者们对该盘的铸造时间持不同意见,鉴于目前未找到1984年该龙纹盘出土的更为详尽的资料记载,也未见与其同时出土器物的相关记载,从器物的器型特征看,将该盘暂列为西周时期铜盘。
春节期间,该博物馆“不打烊”,不仅从1月8日至2月28日门票半价,还将开展“云博望之龙纹盘”、春节小课堂、猜灯谜等线上线下多项活动。“汉风年·老家过”新春活动中,“博物馆里过大年”可谓是今年的亮点。市博物馆将举行“龙腾虎跃”新春民俗表演、“汉风大年”新春灯会、“汉风汉碑”博物馆里送春联等系列活动,展现国潮汉风魅力,营造浓厚节日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