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李孟:从布衣到贤相

2024年03月01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428 文章浏览数:

高晓亮


  心安之处即故乡。对于李孟来说,钟灵毓秀的汉中是他心安之地。
  《元史·列传》记载,李孟字道复,祖籍潞州上党,幼年时跟随父亲工作调动迁居汉中。李孟天资聪慧,七岁能识文断字,诵读圣人经典语录,十四五岁时,写得一手好字,经常受请代乡亲们写契约、诉状,而且来者不拒,有求必应。长至弱冠年纪,李孟博学强记,见识高明,尤其善于用儒家思想和学说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问题,再加之长相俊朗倜傥,性格谦逊随和,因此,上门给他说亲的媒婆络绎不绝。
  然而,李孟的兴趣不在儿女情长,而在于汉中的山水。
  李孟的父亲给郡守当助理,工资微薄,仅能勉强维持全家人的日常开销。他业已成人,不再好意思伸手向父亲要零花钱,于是,在朋友的资助下租了一处院落,开办起一家微型学校,他既当校长又兼做教员。李孟名声响亮,学识渊博,且收费低廉,远远近近家境宽裕的子弟争相拜在他的门下。
  平日里,李孟尽心尽力给学生们讲解儒家经学、先贤名著,借古喻今向弟子们传授做人处世道理。假期间,时常约上三两知己,或登顶汉山看日出,或溯江而上探幽径,或静坐钟楼听暮鼓。若是兴致高涨,独自背上干粮说走就走,在留侯封地拜谒“英雄神仙”,在古栈道上追寻诸葛遗迹,在定军山下咏叹黄忠醉卧沙场的悲壮。李孟没有辜负一山一水,空负一步一履,他从秦砖汉瓦中体会到世事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从山的千般样貌、河的万般姿态里感受到大自然的厚德与上善。正是因为李孟钟情这方山水、眷恋这片厚土,所以,汉中成了他心心念念的故乡。
  人生向来曲折起伏,根本无法精准预测哪个地方是拐点。
  李孟声名远播,陕西行省平章政事发来聘书,聘任他为助理。李孟过惯了闲云野鹤的生活,不想离开汉中,便将聘书丢进纸篓里。后来,御史台派特使给李孟送来邀请函,邀约他到京城大都(今北京)工作,李孟依旧不为所动,当着特使的面把邀请函投进火炉。
  公元1294年,元成宗继位,命令各地搜集整理前朝理政治世经验做法,由史官译成蒙文,编撰成册以供参考借鉴。陕西行省特地下文责令李孟全权负责采集与报送工作,李孟胳膊拗不过大腿只得服从。此时,太子海山(元武宗)和二皇子爱育黎拔力八达(元仁宗)年少,正需要名师培养教导,皇后为此下旨翰林院和集贤院举荐一名德行纯良、学识渊博、经验丰富、仪表端庄的中青年名望大儒任太子老师。一位侍读学士惊叹道:这“四条标准”不正是为李孟量身定制的吗?于是,上书皇后说:“汉中李孟虽为一介布衣,但有宰相之才,能堪大任,现正在皇城办差,可当面检视。”就这样,李孟从民办校长扶摇直上成为千万人羡慕的帝师。
  公元1297年,时年十六岁的武宗奉父命到漠北边塞整顿军务,十二岁的仁宗则留在皇宫协助父亲处理政务。仁宗生性绵软宽厚,爱好儒学,敬重儒士,李孟从他身上看到了改善民族关系,推行儒术治国的希望,因此,李孟在上课时有意识地把汉唐鼎盛时期的执政理念以及教化百姓的方法灌输给仁宗,期望这颗种子日后能在他的体内生根发芽,开枝散叶。
  但是,老天似乎并不体谅李孟的良苦用心。元成宗听信谗言,一道圣旨将仁宗赶出京城降居怀州,李孟生怕前功尽弃,希望破灭,便主动申请跟随仁宗治理怀州。史书评说,在怀州四年,李孟做人行事表里如一,公平公正,无论事务大小,他都能安排得井井有条,干得妥妥当当,深得仁宗信赖、同事敬服。
  成宗驾崩,安西王阿难答乘机谋反,欲夺大权,右丞相、枢密使等达官要员见风使舵站在安西王一边,支持他篡位。中书左丞相刚直公正,立即派出两个心腹快马加鞭把皇宫政变的消息分别告知武宗和仁宗。事发突然,仁宗心慌神乱,一时半会拿不出反制措施。李孟倒是处变不惊,淡定地说道:“宫廷眼下危如累卵,而太子身在万里之外,远水解不了近火。您应该当机立断,争取太皇太后支持,以奔丧为由进宫,联络拥戴太子和您的王公大臣以及忠肝义胆志士,相机行事,以雷霆手段清除奸佞,稳固朝政和民心。”
  仁宗接纳了李孟的建议,先派人潜入皇宫讨得太皇太后懿旨,然后拿上“通行证”星夜兼程返回大都,暂避在一处僻静的民宅里。随后,仁宗向安西王示弱,亲笔书写奏章表达“拥立”决心,同时委托李孟前往左丞相府邸探病,商讨平乱对策。机会终于来了,仁宗趁安西王登基排练戒备松懈,亲率精兵猛士攻进皇宫内殿,与左丞相的嫡系卫队合兵一处,将安西王和骨干分子一网打尽。武宗即位论功行赏,册封仁宗为皇太弟,并承诺兄终弟及,提拔李孟担任参知政事,辅佐仁宗处理政务。
  自古圣贤多寂寞。李孟孤独的时候常会想起辟谷修仙的留侯、凿空西域的张骞,日久,挂印辞官归隐汉中的念想愈发地浓烈。于是,他婉转地向仁宗请辞,但仁宗就是不松口。李孟去意坚决,逮住仁宗外出的机会,背上几件换洗衣物和少许碎银溜之大吉。仁宗发布一道搜索令,派出数队人马带上李孟的画像以大都为原点从四面八方搜寻他,最后,在许昌径山找到李孟。李孟不忍心寻访官吏掉了脑袋,就随他们回到京城接受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枢南院事等官职。仁宗继任之后,又加封李孟为中书平章政事,进阶光禄大夫。
  李孟以金国灭亡为鉴,诚恳地建议仁宗废除种族等级制度(元朝开国之初把臣民划分为三个等级,蒙古人为一等,色目人为二等,汉族人为三等),恢复科举,重开入仕之门,擢拔清廉名儒为朝廷效力,逐步实现“以儒治国”;制定公平的奖惩制度与赏罚标准,有功则赏,失职则罚,不要乱赐爵位、乱发奖金;严格审核各部门预算经费,防止挥霍浪费;裁减多余的机构,解雇尸位素餐的官员;任人唯贤,唯才是举。
  李孟辅政成绩斐然,赢得朝堂内外一致好评。但是,他个人功业的喜悦不能弥合相思之痛。李孟思乡心切再次委婉奏请仁宗:“微臣幸运得陛下垂爱,万分感激,于情于理都应像先贤诸葛孔明那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我已年过六旬,精力不济,唯恐辜负重托,所以,请允许我退位让贤,解甲归田。”仁宗在他的奏疏上批了八个字:伴朕始终,勿再请辞。
  公元1320年正月,仁宗病故,英宗登基。李孟请求告老还乡,英宗很干脆地批准了他的申请。令人遗憾的是李孟整理好行装正要动身时,突发疾病,逝于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