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与战友们的一个约定,他坚持照顾烈士父母三十多年;主动“结穷亲”,帮扶贫困家庭30余个;成立曙光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处理急难险重突发事件70余起……西乡谯泽德重守承诺、解危助困,用行动诠释——

德泽茶乡 大爱无言

2024年03月05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96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谯胜海 刘薇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西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谯泽德。他30余年如一日,慰问烈士父母、关爱困难群众,成立曙光应急救援服务中心无偿开展应急救援任务。他的感人事迹在茶乡大地反响强烈,分别获得县道德模范、最美西乡人、感动汉中人物、陕西好人、中国好人、全国模范退役军人等称号。
  山间蜿蜒,一上午,谯泽德都忙碌地行走在山村小道上,他要赶在春节前看望40余户牺牲战友的父母。而每年春节临近,都是谯泽德最忙碌的时候。

    谯泽德(前右二)在春节前看望牺牲战友的父母,为他们送去生活物资。    受访者供图

  1983年,17岁的谯泽德参军入伍,远赴云南前线参加战斗。他被敌人的炮弹炸伤,医生从他身上取下27块弹片,虽然保住了生命,但他却永远失去了右眼。战斗结束了,多半战友把生命定格在了枪林弹雨中。
  “如果在战场上谁牺牲了,活下来的人就要替牺牲的战友尽孝心,帮助照顾其父母……”这个承诺重若千斤。3年后,谯泽德退伍返乡。心中的约定,让他走遍了牺牲战友的家。骆家坝烈士彭文寿的母亲,每到逢年过节就在村口等候谯泽德回家。她逢人便说:“看到谯泽德,就像见到自己亲儿子一样。”每次老人们拉着谯泽德的手都哭成了泪人……还有烈士父母李星奇、陈会意、马菊芳等老人把谯泽德的手机号写在床头上,家里发生任何事情,都要打通电话和“儿子”聊聊家常、倾诉心声。三十多年来,他发动战友们每年看望烈士父母,为他们送上大米、食用油等生活物资。
  退伍后,谯泽德创办了通讯公司和旅行社等企业,积极履行社会公益责任。家住堰口镇牟家庄村的郑王秀,身患小儿麻痹,双腿严重骨软化。家有三个孩子,丈夫一人务农,生活拮据。谯泽德主动与郑王秀“结穷亲”,发动爱心人士捐款捐物5万余元,让郑王秀住进了移民搬迁房,并资助她3个孩子全部学杂费。自1997年以来,谯泽德帮扶贫困家庭30余个,共捐助现金20万余元,物资1000余件。

    谯泽德组织成立了西乡县曙光应急救援服务中心。图为谯泽德工作照片。 受访者供图

  2020年9月,他组织成立了县曙光应急救援服务中心,主动参与全省应急防汛抗洪演练,先后赴河南郑州、河北涿州参与防洪抢险应急救援任务。三年来,处理急难险重突发事件70余起。“作为一名退役伤残老兵,我践行了对牺牲战友的承诺,做到了言必信、行必果。因为诚信,我创办的企业也得到了发展,但始终没有忘记身边需要帮助的困难人群。”谯泽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