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七盘关

2024年03月0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657 文章浏览数:

舟子


  1月底,我和几个史志爱好者相约,去探寻川陕交界的七盘关遗址。
  车出宁强县城,一路沿108国道向西南前行,因路面有冰雪,车开得慢,一小时后车才过七盘关隧道,这里是四川朝天区黎明村地界。
  过隧道不远,来过的朋友就让司机停车,朋友说几年前他曾请当地村民作向导,就是从公路右手边高速公路大桥下上山坡的。下车后朋友查看并确认了路,从一条小路把我们引上坡,我们几乎是弓着身,低着头,擦着高速公路桥底穿过去,沿着青冈树林里的风化石路往上走,没走多远,路就几乎消匿了。我们寻迹而行,爬上陡峭的风化石坡,这时回头,能看到山下的高速公路,像一条游龙蜿蜒伸向远方的山谷中。
  走着走着,路又在树林中闪现出来,顺着小路左弯右拐爬行200米左右,我们来到路边一个高起的小山梁上,下面就是108国道的七盘关隧道。在山梁上我们可以俯看到108国道和路边的小楼房,以及修108国道截断的七盘岭山嘴,山嘴上有一个六角亭,迎面的斜坡岩石上还有一面巨大的诗词壁,上书“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八个金色篆字。
  在小山梁,我们还看到左前方有一座小庙。因好奇,我们又回到小路上往小庙方向走,打算就近看下是一座什么庙。
  从小路往前走不到几十步,小路就进入一条二至四米宽窄不等的大道,道路上长满荒草和杂木,但路面很平,路边石壁上,还有开凿和挖掘的痕迹,我们猜测这可能就是七盘岭上的古道。我们循着大道进入小山湾,转过山湾进入一片山地大道就没有了,我推测,可能古道被村民开垦成地了。
  走了不远,我们就来到地坪的小庙前。在这片村民撂荒的地坪上,我们环视四周,除了小庙和枯草杂木,阳光和山风,并没有什么遗迹。
  但我们还是在地坪边发现了一个“文物保护单位安全责任公示牌”,是由广元朝天文化旅游和体育局立制的,上面明确文物保护单位名称是“七盘关遗址”。
  据清初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68记载:“七盘岭,在县(广元)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
  又据明洪武年间《重修七盘关碑》记载:“汉初七盘岭是兵家用兵的绝佳之地,设有关楼、关亭、马厩。宋时修建了关帝庙、观音庙,明时又建有文昌宫、娘娘庙,清乾隆十四年,七盘关增设了炮楼,建炮台三座,驻守兵马一营。”
  另据史料记载,七盘关的位置也在不停地变化着,最初(汉代)设计者将关址选在宁强黄坝驿西的大巴山鸡头岭上,但由于山高风疾,尤其是隆冬之时,山巅冰雪封冻,寒风煞人,守关者难以为继。为此,后来当地官府就将关址由鸡头岭迁到七盘岭。七盘关位于川陕交界的七盘岭之巅,号称“秦蜀第一关”,因其扼守要冲、异常险峻,从山脚到山顶,道路需盘旋7次才能到达而得名。到了唐朝贞观末年,又被迁到七盘岭下山嘴部,它一直作为金牛道由川入陕的第一道屏障而名扬四方。
  此处与清宣统三年(1911)的《广元县七盘关图》相符。这些记载和资料若属实,那么我们所站的这个地坪或庙坪,就无疑是金牛道上重要的关隘七盘关。
  看完古道和小庙,我们原路返回到山下,朋友说要带我们到附近的一村民家去看七盘关道路碑,一听这话我们都很兴奋。
  车回钻七盘关隧道,出隧道一二百米,往右一拐,就进入一条村道,向前约走一里,公路边有三家人,中间一家瓦房还有个小院子,在朋友的提醒下,车就停在瓦房前的小院边。
  一下车我们就兴冲冲地跑到这家院坝的水龙头前看古石碑,朋友事前给我们讲过,石碑被村民用来当洗衣台,但令我们失望的是,水龙头下的古石碑不见了,替代它的是一块白色大理石板。
  回来后,朋友给我发了他于2016年6月去这户村民家寻访七盘关古碑石的照片,照片显示碑上从右往左竖刻有这样的三行文字“道光二十八年八月;重修县境朝天七盘关道路碑记;署广元县事资阳县知县范涞清立”。有资料显示,这家主人是广元市朝天区黎明村83岁的文安全,据他自己说,这块石碑是当年修建二专路时从山脚捡回来的,几十年一直当洗衣板用。
  现在看来,这方遗碑的文物价值,除了记录广元县事资阳县知县范涞清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主持重修了朝天七盘关这件事外,它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证明了清道光之前的七盘关一直就叫“七盘关”,而不是后来被人们讹传的“棋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