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河书院的前世今生

2024年03月08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749 文章浏览数:

宋晓轩


  “学而优则仕”“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尊师重教理念是全社会的普遍认识。“以教化为先,政平讼理”,也成为各级官府的第一要务。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12月设留坝厅,1913年改厅为县。留河,即留坝河,也称北栈河、青羊河或紫柏河。
  留坝的办学兴教历程“饱经曲折”,以前属“走读”,学子们在汉中府、褒城县、凤州等地“寄学”,本地子女接受文化教育竟成为一种“奢望”和“颇烦事”。清乾隆元年(1736)二月初五,留侯祠设留河书院;嘉庆二十年(1815),任同知的顺天宛平(今北京宛平县)人吕朝选在南关首设义学(民间私塾);道光五年(1825),任同知的江西省万载县人唐锡铎大力办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的短短七年间,境内已经有书院1所、义学7所。其中留河书院为最高学府,其他义学分布于枣木栏、庙台子、连云寺、太白河、江口等地。教师的“修脯(薪资)”,除留河书院的由厅署解决外,义学塾师的则由民间捐助。期间也不乏增生、廪生、贡生的无偿助教。《留坝乡土志》云:“至是入学者多于凤县”。
  留河书院历经三次建设:第一次由唐锡铎,选址在厅城旧址的文庙(今留坝中学),但“院墙土性加沙,屡被山水冲刷,浸啮城根,数年辄圮”,又遇当时的社会动荡和朝廷官僚腐败,书院渐渐没落,其他义学也陆续关停。光绪元年(1875)改留河书院为紫柏书院。光绪三十年(1904),废科举,将紫柏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第二次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11月7日,留侯祠住持马含真在小学堂的基础上,创建了私立初级中学(后改名为留河中学),一切费用由留侯祠承担。第三次是1952年9月1日,县人民政府正式接管了留河中学,1953年9月25日又迁址到县城,在原文庙旧址上新建,并更名为留坝中学。
  留河书院的建立,实现了教育的本土化,还培养出了“江氏三良”(江宗元、江宗利、江宗弼),以及第一个留学生党积龄等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