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汉山

2024年03月08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126 文章浏览数:

南郑区大河坎中学汉麓历史学社 张书瑜 指导教师 曾艳


  冬日的一个午后,晴空万里,暖意融融。我们大河坎中学汉麓历史学社一行12人,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何挺颖烈士故居参观,实地了解南郑区地方史的重量级人物,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
  古人云:人杰地灵。我在想,此地出了这么一个大人物,自然会有不一样的风土地貌。于是出了故居,径直快走几步,站立于广场,放眼四望。正南方汉山巍巍,太阳从西南照射过来,山上松柏翠竹郁郁苍苍。故居位于山脚下,恰好与我们历史学社名称“汉麓”契合。遂问起老师缘由。师曰:“汉山,古称旱山,此‘旱’非彼‘旱’也,是因在远古时期,此山周围汪洋一片,山与水相对而言,山突出水面,故称旱山。后经大禹治水,山川之间有了片片沃野。但每到夏秋之际河水依然泛滥成灾,诗曰:‘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咱们土话说:‘离滴芭茅拾远。’意即河对岸的芭茅能看见,可是河广水阔就是过不去、到不了。大概后来旱山因汉水而更名汉山。咱们历史学社起名‘汉麓’,不仅仅因为汉山脚下有这么一个南郑名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是,《诗经·大雅》中有一篇诗文《旱麓》,写的大概是3000年之前的西周初年,周文王曾在此祭天,祈求天下太平、基业永固,祈求上天永久赐福周邦。诗文展现了‘因和乐平易而得福,得福而更和乐平易’的温文尔雅、谦谦君子之风。据说多年以前,不远处的赵家湾村在抗旱打井时,挖出了地下几米深的黑土灰层,这或许就是当年‘燔柴祭天’的场所。阅读诗文可以想见当年‘玉瓒黄流、清酒骍牡’的五彩斑斓和周天子虔诚地大礼朝拜,场面宏大,礼数周全。咱们今天说的这个事,可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扯,更不是子虚乌有,而是真实的存在,有诗为证哦!”
  听师一席言,胜读多少书啊!原来汉山有这么“大”一事,一故事。以前看汉山就是一座山,一座高高的山,还有那插入云霄的电视塔尖的山,有树有鸟有松鼠,还有溪水流汩汩。现在,知道了这个汉山脚下周天子祭天的事,再看汉山,似乎多了些威严、庄重、神圣,多了些灵性,多了些魂,多了些文化的魂!
  是啊,汉山,看上去还是那座山。可是在我眼里,汉山已不是原来的那个汉山了。
  古代天子只能祈求上天护佑,国泰民安,而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却是无数像何挺颖烈士一样的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心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我们当代学子必承先辈之志,创吾辈之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今天,我来了,来看何挺颖烈士。明天,我还会来,看我中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看,不一样的汉山!

  编辑点评:此文围绕汉山的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展开,构思巧妙,脉络清晰,主题集中,结构完整,内容丰富,语言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乡文化的自信和历史的自豪,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的理想、智慧和奋斗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