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打开新天地

—— 宁强县石坝子村党支部书记杜天从带领群众发展电商产业小记

2024年03月12日 时事 文章字数:117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司霜


  走进宁强县巴山镇石坝子村电商服务中心,十几名新农人化身主播在直播间里,热情地介绍着天麻、香菇、麻辣鸡、蕨根粉等农特产品,订单量不断刷新。
  产业兴,乡村才能兴。自2021年杜天从当选石坝子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他的目光时刻不离产业发展。他深知,乡村要振兴,不能只靠“输血”,更重要的是自身“造血”。
  走访党员群众,倾听发展建议,带领村“两委”班子申请项目、争取资金……在杜天从的带领下,短短两三年时间,石坝子村满目新颜,从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乡村振兴市级示范村。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60余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
  石坝子村地理位置优越,平均海拔1400米,农特产品品质优良,但由于信息闭塞、销售渠道单一,优质的农产品一度成为群众手中的滞销品。如何让土特产走出大山?一直是当地干部群众面临的最大问题。
  “想要帮助农民致富,必须善用地方资源,创新村干部工作思路,这样才可能取得成效。”杜天从说,石坝子村的优势在于交通便捷,农业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作为全市数字乡村的示范点之一,具有广阔的数字经济发展前景,宁强县实施的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项目也给予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此,在多番走访调研、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后,他决心乘着这股数字东风,带领村民们继续深耕电商行业。
  石坝子村积极探索“党建+电商”发展模式,向外招商引资跑项目,向内拓展产业、培育本土专业合作社;打造巴山镇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网货供应中心、网货农产品展厅,引进邮政、顺丰、申通等物流公司和西安邮电大学乡村振兴数字电商学院研究基地落户;精心培育绿色有机产品,打造品牌价值,猴头菇、金木耳等4种农产品获得绿色产品认证,巴山“绿珍”系列农产品入驻“汉货入沪”电商平台,获得“味见汉中”公用品牌授权;积极培育网红经济,推广“电商+旅游”短视频、发展网店吸引客流,培训带货新农人,让手机变身新“农具”,打通农特产品销售的“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石坝子村通过电商销售高山大米、玉米、土蜂蜜、核桃、香菇等农副产品年收入达200余万元,实现了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也让当地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电商发展带来的红利。
  石坝子村的彭慧玲就利用抖音,在绿水青山间直播自家食用菌生产过程,让家乡农产品走出大山。她也从曾经的贫困户变成了致富能手,带领村民一起增收致富。现在石坝子村的青年人越来越多加入直播带货的队伍中,电商服务中心每年培训180余人网上带货,该村先后建成各类电商店铺10余家。
  “不光是电商经济发展起来了,我们石坝子村产业众多、特色明显,还有中药材种植、稻渔养殖、畜禽规模化养殖等,而且村里景色也好,不同季节来这里可以看到油菜花海、高山草甸……”杜天从说,村里经过近年来的大力发展,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是一个集乡村旅游、共享农业、直播带货的“网红村”,一年四季,慕名来这里参观旅游、学习交流的外地人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