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畅怀,莫过诗与酒
2024年03月12日 副刊
文章字数:2991
文章浏览数:

丁小村
茶适合独自安静品味,酒则需要三五好友把盏,品茶可读书,把酒则需吟诗。要说太白是酒徒中的仙人,那杜甫当算酒徒中之趣人。人间畅怀之事,莫过诗酒。读老杜《饮中八仙歌》,可得酒之真趣,可品诗之妙意。
酒是诗媒
我今借诗说酒,借酒说诗,也借诗说诗,让那些酸腐之气一扫而去。快意莫过诗与酒,妙人儿当数杜少陵。我曾经说他是古代文人里边最可爱之一,他当然不负这个赞——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饮中八仙歌》,乃是老杜妙人妙趣妙心情。无酒不成欢,无诗不畅兴,无老杜不得诗趣。所以读老杜诗,可品得诗之真趣,也可享受酒之真味。
诗趣有多种,老杜的诗自是八面开阖,无拘束无小气无狭窄,宽敞明亮。你若专拣一处,有一处的繁花;你若八面出锋,有八面的多姿。
看老杜作《饮中八仙歌》,乃知老杜有着快活心肠,儿童天真,有一种大方和爽快。世人多知老杜有心忧天下之胸,有悲天悯人之怀,却不知道老杜很多时候也是一个妙人,幽默不失度,快语不落俗,这样的人,世上并不多。解了这一层,方知古今千年,为何多少后世读者都被老杜所折服,不但崇敬他,以他为师为高山仰止;还喜爱他,如快活朋友般息息相通。
酒是雅趣
说到酒,古来诗人中,喜欢饮酒的多了去了,酒是杜康所造,刘伶愿为之死。屈子行吟叹不醉,汉高饮罢唱大风。魏武挥鞭问几何,苏轼把酒向青天。陶家有人对菊漫饮,太白有酒不吝千金。酒是诗媒,酒唤豪肠。
古人乃深解酒趣,今人却多不解趣。
今人以酒为豪奢,喝酒不是喝酒,乃是炫富。今人只知牛饮,烂醉了成泥牛。今人只知酒伤人,却不知酒亦慰人。所以土豪吃酒,醉后多现一腔土气;俗人醉酒,醒来仍是满身俗气。这气是酒给灌出来的,这气并非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却是一团团一坨坨恶俗之气,于是酒入肝肠,心肺全都现了原形。
我不喝酒,因为和人喝酒,往往觉得酒是个坏东西,酒令人失态还露丑态,酒让人张狂却不是疏狂,好像今天虽有酒,全失去了古人的那点点趣。
但读老杜《饮中八仙歌》,就很想喝酒。因为老杜的酒,是好酒。千杯豪饮不醉,乃是生动而鲜活;一杯入肠沉迷,乃是热烈而醇美。
老杜用《饮中八仙歌》为八个人画像。堪称一组人物素描,而这素描并不是全身写照,而是性情展现。画人之性情胜过画人之肉身,之所以千年以来,这些人栩栩如生活在纸上,全赖诗人一支妙笔。拿它和历史对照——历史写实记事,却难画形貌;历史复杂全面,却缺少鲜活细节。老杜的诗歌,刚好补充了历史的不足。老杜以诗为史,意义正在于此,所以他的作品经常被誉为诗史。诗自然不能和史混为一谈,不然两者互相打架抢饭碗,史书和诗卷都模糊不清,失去了它们各自的质地。老杜不会做这种傻事,所以凡后来混同者,都是傻人。
饮中八仙,都是妙人
八个人是历史上都有记载的真实人物。贺知章,乃是当时著名诗人,是一位高官,自号四明狂客,晚年出家为道士。汝阳王李琎,唐玄宗侄子。李适之,任左丞相——他的一首诗:“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是说他罢相之后人情冷落的情景。崔宗之,袭封齐公,是与李白诗酒唱和的朋友。苏晋,青年才俊,官至太子左庶子,后向佛。李白,被贺知章赞赏为“谪仙人”,玄宗赏识,授翰林供奉。传记说,玄宗泛舟游湖,召李白作序,太白却喝醉了酒走不稳,于是让高力士扶着他登船,李白大醉之后依然作诗为文,提笔立就。张旭,当世书法家,喜欢醉后作草书,酣畅淋漓,疯癫无比,后世称张癫。焦遂乃是一布衣,遨游山水之名士。八人中,除了焦遂,另外七个在史传中都详细记载。
这八个人实有其人,对诗人是个考验。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写实几乎是文学中最基本也是难度最大的功夫。概而言之,老杜的写法就是绘神写意——写出人的神态性情来。这是史笔所不能及的,也正是诗人发挥才华的时候。
八人写法不同,侧重不同。因此才有参差错落之感,这是老杜的精妙之处。古人赞叹老杜此诗打破常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有道理,古人作诗,有来有往,起承转合分明。老杜诗歌都很严谨密实,唯独此诗天马行空,无来无往,真可谓快语快言,堪与饮酒之乐事比美。
老杜此诗开头不着笔,结尾不着笔。就像一条鱼,没头没尾,全是干货。这种作诗法,后世很少有人敢模仿,难以模仿的原因是,它看起来如此,内部结构却参差错落,密密实实,摇曳生姿,却又紧密黏和。
酒徒在诗中
写知章,狂态兴发,不顾危险。写汝阳和左相,是嗜酒如命,视富贵如粪土。宗之年少清高,酒意姿媚;苏晋肃静端庄,酒入禅境。李白和张旭都好酒轻权贵,一个酒助诗兴,一个酒展疏狂。焦遂一介布衣,酒后展才,出口惊人。
这八个人的描写,有外貌神情的勾画,也有性格精神的夸张;有记述经历事件,也有描摹细节动态。虽然写了八个人,老杜却俭省笔墨,毫不铺张。行笔不拘谨,仿佛即兴成篇。但却不让人感觉散漫无羁,并非那些烂诗陋作,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老杜作此诗并不炫技,看起来都是直笔而写,读起来却并不呆板或者平淡,反倒让人读来有一种酣畅之感,这真是妙手天成。
内部结构就更有意思,老杜并不呆板僵化,他写这八个人不平分篇章,反而是错落有致,有的三句有的四句有的两句,前后粘连,宛如行云流水,显得浑然完美,看不出停顿与裂隙。
再说说老杜的章法:开起头一句,就把贺知章给突现出来,一个醉醺醺骑着马的人,就像直接撞入我们眼帘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使人立刻不忘,不由自主地紧盯着诗人下边的描绘。这是开得生动。
再说数字之妙。开头写了贺知章,是以形象夸张来吸引读者的眼光。然后老杜写下来就很有意思。先是三斗,然后是一斗,最后是五斗。整个诗歌就有点儿像数数。这显出了别样的妙趣。就比如说吧,老杜在扳着指头数,这个能喝几杯,这个能饮几斗,真是儿童天真,让人不由哑然失笑。正是这份真趣,让老杜的这首诗让人过目难忘,读者口中不由随之吟诵。
别了,老杜的诗酒大唐风
史家考订说法不同,有的说此诗写于天宝年间,有的说写于以后的漂泊中。我倒更倾向于他写于以后的回忆。但不管是什么时候写的,老杜写此诗一定是怀着一腔趣味和满腹的兴致来写的。
为什么有如此兴致?
古人喜欢以酒为诗材。很少有哪个诗人没写到过饮酒,连李清照那样的女诗人,都会写很多与饮酒有关的题材,可见酒真是个好东西。中国人的文化脉搏中,酒是一缕携带着馨香和诗意的悸动。
老杜的兴致何来?除了有这份传统血液之外,还能想到的就是老杜的诗外之意味和兴致。
这八个人多是在天宝时代的名人。这是一个多么好的时代,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大唐帝国以它的繁荣富庶和强大包容,赢来了整个世界向往的目光。繁华的长安城,大唐西市上走着各色衣装的异族人和外国人,胡姬当垆,名士走马;美女如云丝竹翻飞,诗人轻狂胡舞翩然。玄宗是一个文艺范儿,整个帝国的天空,飘浮着霓裳羽衣之曲,这天外之音,落在人间……
这是一个文化兴盛的时代,也是历史上个人性情开放而敞亮的时代。老杜虽然只短暂地在这个时代经历过,但是这种煌煌大气、这种自由明丽,在老杜心中永远是炫丽的诗篇,他终生都会挥之不去,留恋而热爱。
这是一个诗人的时代,酒,总是这么和诗融在一起,不染尘滓却如此地热烈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