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10个镇办建立羌绣专业合作社6个、传习所10个、加工车间3个,开办100多期技能培训班,带动15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
飞针走线“绣”出美好生活
2024年03月14日 社会民生
文章字数:782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吴凯 王观旭 龚江
宁强羌绣技艺传承人王小琴指导绣娘刺绣。
吴凯 摄
近日,走进宁强县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只见绣娘们手捏寸许长的羊毫细针,轻挑慢捻、飞针走线,随着丝线的经纬交错,栩栩如生的动物、色彩明艳的花朵渐渐显露出来……
宁强羌绣是羌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当地羌族流传下来的传统技艺,2016年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宁强羌绣不光登上了中国西部农业高新产业博览会、丝博会、农高会等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展示平台,还走上了荧屏。去年2月,以宁强羌绣技艺传承人王小琴和绣娘郑娥为原型改编的羌文化非遗题材电影《云朵上的绣娘》在西安首映,宁强羌绣“火”出了圈。
该县借助这一非遗传统技艺,以“公司+学校+合作社+基地+农户+绣娘”的经营模式,通过组建羌绣传习基地、开办社区工厂,带动妇女灵活就业、传承羌绣技艺,助力乡村振兴。目前,该县10个镇办建立6个羌绣专业合作社、10个传习所、3个加工车间,开办100多期羌绣技能培训班,带动1500余名农村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年人均增收超2万元。经过持续研发,全县羌绣品种从最初的18种发展到现在的300多种,涵盖服饰、手包、饰品、床品等多个种类,产品远销美日韩等国家和北上港澳等16个地区。
“我是汉源街道办黄坝驿村的一名留守妇女,2019年我参加了羌绣技能培训班,从此喜欢上了羌绣,只要有时间我就拿起针绣几下,现在我靠着这门手艺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到家庭,真是两全其美。”绣娘王小青说。
去年11月开园的宁强羌绣非遗文化产业园,目前集加工销售、研学教育、民俗体验、培训交流、展览收藏等多功能于一体,已成为宁强展示羌绣文化的窗口。产业园涵盖“开发-加工-生产”、“参观-展览-体验”、“培训-交流-传承”3条产业链,不仅实现了从家庭式作坊向产业园区的跨越发展,而且每年可直接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 据统计,该县羌绣年产值由2015年的200万元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20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