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研究 笔耕不辍

——记全省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黄建中

2024年03月14日 综合·广告 文章字数:1578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成宝华


  已退休10年的黄建中过得很充实。生活中,他唯一的爱好就是潜心挖掘、研究和整理汉中的人文历史且一直笔耕不辍。几十年间,黄建中有几十万字的小说、散文、学术论文、报告文学作品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发表。由他撰写解说词,赵忠祥解说的七集电视纪录片《栈道之乡行》在央视播出,后又浓缩为上下两集《栈道》。此片获省级对外宣传片一等奖及国家音乐电视纪录片银奖。
  老有所为,为汉中文化鼓与呼
  退休后,黄建中先后担任市老科协副会长兼人文社科分会会长,被市委宣传部聘为汉中文化名市建设顾问,被市政府确定为大汉中古栈道文化旅游品牌策划文学影视策划创作组副组长,并担任《行游汉中》杂志总编。
  2014年至2017年,省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汉中市委、市政府联合创作了六集电视纪录片《汉水汉中》《汉中栈道》,黄建中作为专家顾问组成员,参与该纪录片及电视脚本的整体构思、创作、拍摄并以学者身份出镜解说。在这期间,他还参与了CCTV发现之旅《美丽中华行》在汉中的拍摄和出镜解说。此外,他编辑出版了《行游汉中》杂志11期,每期100个版面,设置“文化遗产”“探索发现”“天汉觅景”“红色旅游”“艺海拾贝”等10多个栏目。在对杂志整体策划的同时,他还大量撰写发表介绍汉中人文历史、山川秀美的文章。
  黄建中与老科协的同事们策划并协助李旨春利用其在汉王镇的家乡住宅,于2021年建起“惠风书屋家风馆”,仅两年多时间就接待学习参访者上万人次,成为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并被全国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近年来,他撰写的《关于汉中首家民营博物馆——蜀道石刻艺术博物馆有关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在汉中创办交通博物馆的建议》《关于将庙台子大炼钢铁等十五处地面文化遗址立碑保护的建议》《关于重建汉中钟楼的建议》等多篇调研报告,有的还获省市老科协优秀调研成果奖。
  潜心著述,为“汉风汉韵”添彩
  在不断学习、研究、挖掘的基础上,黄建中先后撰写或编著出版了《可爱的汉中》《钟楼的声音》《史河拾贝》《汉中墨迹》《汉中历代廉吏》著作。其中《汉中墨迹》,用汉中碑石楹联最浓缩的语言、最优美的方式,图文并茂地讲述一段段精彩的汉中故事。2015年春季,他对南郑区真身洞新近发现的宋代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考察、深入考证,撰写的《南郑真身洞宋代摩崖石刻考》一文,证实了被《全宋诗》收录的北宋诗人郑炎《赠张俞秀才游金华山》一诗的原出处在汉中南郑的金华寺而非浙江金华,并以此挖掘出北宋大文豪张俞在汉中游历时留下的众多诗篇。这篇考证文章被多家报刊转载并收录于汉中市档案馆的《历史档案与文化传承》论文集。在纪念抗战70周年之时,他考察了汉台区龙江文化站收藏的一面抗战时期的一面锦旗,撰写的《70年前的民族之光》一文,厘清了一个史实,即汉中的忠烈祠建于抗战爆发后的1941年,而不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并证明了仅仅在1941年,就有36位汉中儿女为国捐躯。
  在2016年至2017年的两届春季中国汉中石门栈道文化旅游月活动中,黄建中作为特邀专家学者,与国内著名学者王立群、纪连海、肖云儒等人同台进行学术交流。他提出的秦蜀古道与古丝绸之路的关联、秦蜀古道的建筑之谜、栈道文化和汉水文化对汉中人文化特性的影响等论点,获得了与会专家的认同。他撰写的《栈道—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建筑工程》论文,详细考证了秦汉时期古褒斜道上凌空飞架的栈阁长度、宽度。他撰写的汉中历史记忆文章《中山街125号大院》《东关旧事》《高家岭的陶器》,及历史考证文章《唐徳宗两诏谢汉中》《铁骨柔情杨从仪》《拯救了唐王朝的汉中官员严震》等,被市方志办收编在文史研究或地方志之中。他的散文《说玉》还获得全国第七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散文《荠菜情结》获2022年“颂世文豪杯”全国原创文学征文活动三等奖,杂文《说蚊子》被西安一些小学编入课外读物。
  2016年,黄建中被市委组织部、市委老干局评选为“最美老干部”。2023年,他又被省老科教协会表彰为全省老科技教育先进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