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景美产业旺

——南郑区深入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侧记

2024年03月15日 要闻 文章字数:181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朱媛媛 见习记者 高思懿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栩栩如生的彩绘文化墙,整洁有序的农家庭院,田间地头一片忙碌……近日,行走在南郑区的村落,映入眼帘的是一派民勤村美的景象。
  近年来,南郑区深入开展“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目标,以“五个振兴”为主线,统筹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工作,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群策群力、共商共建,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美化家园 扮靓村容村貌


  “干净整洁的非遗文化广场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是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太阳出来的时候,村民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下棋、聊天,每逢节假日广场上也会举行文艺汇演。”黄官镇黄官社区居民杨有斌说起自己家乡的变化,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近年来,我们按照‘共治、共建、共享’机制要求,发动农户对房前屋后进行清洁整理、种花种树、绿化美化;组织党员干部对公共场所、道路干线进行环境卫生清理,不断提升村内生态环境和户容户貌,竭力打造景美、物美、环境美的宜居乡村。”黄官镇党委书记常勇说,社区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对青龙桥河开展河滨缓冲带生态保护修复,沿青龙桥河流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3处,配套污水收集管网约8650米,建设庭院式污水处理设施60套,两岸滨河缓冲带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清院子、擦玻璃、整墙面,村民郑艳忙活完大扫除,又开始修剪花草,郑艳说:“自从社区环境整治提升后,村里干净了,乡亲们也自觉维护起公共设施,积极打扫环境卫生、爱护花草树木。”
  黄官社区是南郑区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深入推进“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活动,以“十百千”三年行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统领,以农村“八清一改”、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等为抓手,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工作,积极动员部门、镇办、群众全面参与,分工推进、联动配合、狠抓落实,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干群发力 建设文明乡村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黄官镇武家沟村坚持以文养德、以评树德、以责立德,将文明的种子播撒在田间地头,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五组脱贫户首秀云与水井村黄星河发生的交通事故,导致首秀云受伤住院,经双方协商达成共识,黄星河同意支付首秀云所有医药费用,共计1.2万元。”在武家沟村“文说理工作室”工作人员文正安的多次调解下,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1983年,文正安成为武家沟村的村支书。他秉承着收集群众意见、摸排矛盾纠纷,按照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原则,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他任职的40年里,村里无一人到市区上访,他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调解高手。
  2021年,村里成立了“文说理工作室”。退休后的他继续发挥余热。“现在工作室在调解中遇到难题,当地法庭会及时通过调解平台提供法律指导,有了法律支撑,处理起村里的纠纷更得心应手了,村民对调解结果都很信服。”文正安说。
  近年来,南郑区坚持自治、法治、德治协同推进,各级调委会及人民调解员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一网四化三统一”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截至目前,全区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562件,调处成功1518件,调处成功率97%,其中调处疑难复杂纠纷38件,调解协议涉及金额1049.66万元
  

因地制宜 带动群众增收


  “现在年纪也大了,也不适合外出务工,就在合作社里做些事,不仅能学到水稻种植的知识,一年还能有3万余元收益!”草堰村脱贫户来庆林说道。
  “我们草堰村合作社以水田为基础,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鲤鱼混搭共生,不仅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还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了亩均效益。”草堰村党总支书记李双喜说,“今年整个基地预计稻鱼总产值达380余万元,能带动周边300余户、1000余人年均增收1000余元。”
  近年来,汉山街道办草堰村建成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利用地理优势,学习先进的种植技术,打造了稻渔共生的“生态图景”,串出绿色有机的产业链。
  稻渔综合种养为草堰村带来了不小的收益,除了日常的产业收益分红外,在合作社务工也成为了大多数村民增收的来源。大概每年有近20人进园务工,村合作社向他们支付近40万元的酬劳。
  “我们在抓好稻渔共作共生综合种植养殖的同时,将按照‘农旅融合’的模式,结合草堰酱肉之乡的优势,构建集生态观光、休闲垂钓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建成三产融合、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李双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