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面皮和蔡侯造纸
2024年03月15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189
文章浏览数:

刘章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自然的。可是,米一多,2000多年前的汉中巧妇们自然就极尽厨娘之能事,踅摸出一个“面皮”,当饭可以畅快果腹,当菜亦博众人好评。
关于汉中面皮的传说,竟达13种之多。虽则说法缘由不同,但汉中盛产大米和面皮源于秦汉时期的推论,却惊人地相似。那么,历经2000多年大浪淘沙而传承和保留在寻常百姓口舌之端的面皮,究竟是依照了什么秘密,而不显山不露水地仅仅静卧在汉中这一隅?首先,是水。汉中地处汉江源头,水质清冽,甘甜润泽,是制作面皮的关键材料。其次,是稻。汉中盆地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汉水横贯全境,沃野平畴,是全国水稻单产最高的地区之一,盛产的“贵朝”米,是蒸面皮的“专属”食材。再次,气候因素的影响。汉中地处北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这样的气候环境造就物产丰饶,促进面皮这种吃食的不断改进推广。这绝不是凭空臆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在汉中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石磨,是专门磨米浆、制面皮这个吃食用的,当然还有其他多种用途。
面皮的制作,大约有这样一些工序:选米、淘沙、浸泡、磨浆、蒸煮、揭笼、扣笼、冷却、切条、调味等,很讲究。
潮汕的朋友老蔡来洋县,我带他去龙亭的蔡伦墓祠游玩。老蔡是个书法兼写作的杂家,亲眼见了造纸的来龙去脉和“玄机”——将蓑草、麻头、破布等原料水浸、切碎、洗涤、蒸煮、漂洗、舂捣、加水配成悬浮的浆液,捞取纸浆干燥后即成为纸张。他很激动,没忍住技痒,就着手工制造的“蔡伦纸”,意气风发,挥毫疾书。
这是南方墨客骚人老蔡邂逅了“龙亭侯”蔡伦后,才有的情感释放和恣意放荡,是真性情的流露,是真名士的做派,也算是同宗归根。
“在那样一个书写需要依靠大量丝绸和大批竹简的时代,是多么急需一种轻便的物质去替换留下文字的载体呢?丝绸贵重而竹简沉重,都是奢华而笨重的物品。瓶颈在哪里呢?我们能不能这样设想:某一日,蔡伦偶然在街头巷尾吃面皮的间隙,透过面皮制作工艺就灵光一闪,攻破了造纸的‘玄机’,从而不断尝试,发明了‘蔡伦纸’呢?”
这样大胆的猜想,是老蔡这个南方文人墨客在瞻仰了蔡伦墓祠之后,坐在路边摊吃面皮时的惊呼。
其实,这些都是不需要我们费尽心思刨根问底的了。人类的先祖,从直立行走到使用石器,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从野果围猎到播种稼禾,从洞穴居住到草庐宿居,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历史进步的节点不胜枚举。不断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改善了民生,升华了民智。这都是劳动的结晶,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标志。
这样论起来,汉中面皮与蔡侯造纸,两者之间必然有割舍不断的因果关系。说穿了,都是一脉相承的民间智慧的结晶;都是从一种物质到另一种物质的转变和改善。唯一不同的是,大米变成面皮,是物质丰富了之后人舌尖上的美好享受;而树皮变成纸张,却是文明进步了之后人的思想上的美好享受。谁也无法预料,从口腹之乐到心灵之乐,一种工艺的改进能促进历史文化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