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至2月,我市下达专项资金513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带动就业1411人——

以工代赈惠民生 乡村振兴添动能

2024年03月20日 要闻 文章字数:845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淼


  3月12日,勉县温泉镇刘家山村以工代赈项目施工现场,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作业声,20多位村民头戴安全帽,挥锹铲土平整路面干得热火朝天。
  该项目是2023年第一批以工代赈示范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涉及温泉镇刘家山、天星、谢家桥3个村24条道路的整治提升和路面硬化,路线总里程13.091公里,总投资680万元。项目2023年10月开工,目前已完成总建设任务的82%,预计今年5月建成。
  “这个项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实惠,不仅让村里的路变好了,还能在家门口务工赚钱。空余时间参加技能培训有了一技之长,以后也好找工作。”谈起在家门口上班的幸福感,刘家山村村民谢潘成高兴不已。在温泉镇,像谢潘成这样的低收入农村劳动力通过“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劳务报酬发放+就业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设置”的“赈济”模式,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村民有148人,目前已发放劳务报酬80余万元,组织务工人员技能培训50余人次。
  “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主动联系当地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到项目内务工,解决就业。同时,让村民全过程参与项目建设,不仅建设速度有所加快,工程质量也得到了提升。”项目负责人邹霖说。
  “以前这几个村的产业道路因未能硬化,一遇到雨天人车难行,加上历年汛期雨水冲刷,致使路面破损狭窄,严重制约着产业发展。”温泉镇镇长左山介绍,项目完工后,将极大改善区域交通出行条件,大幅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有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从市发改委以工代赈办了解到,今年我市按照“务工是手段、赈济是目的”“就业带着项目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把解决群众就业增收问题作为以工代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组织群众务工、发放劳务报酬、开展技能培训、拓展赈济模式、激发内生动力作为贯穿以工代赈工作全过程的核心要求,突出“能用人工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用当地群众的尽量不用专业队伍”,坚持把以工代赈资金项目安排在群众有就业需求、政府组织务工能力强、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高的地方。今年1至2月,我市下达以工代赈专项资金5130万元,实施项目24个,发放劳务报酬1780余万元,带动就业141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