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朱鹮(上)

2024年03月2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2698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朱鹮古称朱鹭,又称红朱鹭,是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一种吉祥鸟,被人们称为“东方宝石”。朱鹮也曾是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的国鸟。由于20世纪中国及其周边国家自然环境的恶化,朱鹮的生存条件越来越恶劣。这种美丽的鸟儿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至20世纪80年代,秦岭南麓汉中市洋县仅有7只野生朱鹮存活。1985年日本只剩下3只活体朱鹮。汉中,是美丽的朱鹮最后栖息的家园。四十年来在汉中人民的精心呵护下,野生朱鹮种群不断增加,生活领地也不断扩大。2020年6月22日上午在陕西省林业局主办的“祖脉秦岭·和美朱鹮”首届朱鹮文化宣传活动开幕式上,发布了《陕西省朱鹮保护成果报告》: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扩展到现在的5000余只,其中中国境内4400只,陕西境内4100只,朱鹮受危等级由极危降为濒危。
  朱鹮很早就出现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了。《诗经·周颂·振鹭》有“振鹭于飞,于彼西雍”之句,诗句之意是鹭鸟展翅飞向西边的沼泽地中。《诗经·鲁颂·有駜》诗云:“有駜有駜,駜彼乘黄。夙夜在公,在公明明。振振鹭,鹭于下。鼓咽咽,醉言舞。于胥乐兮!有駜有駜,駜彼乘牡。夙夜在公,在公饮酒。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于胥乐兮!”《鲁颂·有駜》诗中描写的是鲁国宫廷宴会中贵族们饮宴时伴舞者们手持鹭鸟羽毛作飞翔舞姿的情形。《诗经·陈风·宛丘》云:“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陈风》描写陈国宛丘地区的民众聚会歌舞时,敲击着用鹭鸟的羽毛装饰的鼓,手舞着用鹭鸟的羽毛做的道具。《诗经》的几首诗中并没有写明用的是白鹭羽毛还是朱鹭羽毛。后代学者在谈到这些诗中的鹭鸟时,有人以为是白鹭,如朱熹在《诗集传》中注解《周颂·振鹭》诗时说:“鹭,白鸟。”在注解《鲁颂·有駜》时说:“振振,群飞貌。鹭,鹭羽,舞者所持。”今人程俊英在《诗经译注》一书中对《鲁颂·有駜》中的“鹭”注解说是:“鹭鸶。”朱熹在注解《陈风·宛丘》“值其鹭羽”句时说:“值,植也。鹭,春鉏,今鹭鸶,好而洁白,头上有长毛十数枚。羽,以其羽为翳,舞者持以挥。”程俊英对“鹭羽”解释说:“鹭羽,用鹭鸶鸟的羽毛制成扇形或伞形的舞具,舞者有时持在手中,有时戴在头上。”而南朝时期梁朝的张正见所写的《朱鹭》诗中认为《诗经》中所说的“鹭”是朱鹭,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朱鹮。他在《朱鹭》诗中写道:“金堤有朱鹭,刷羽望沧瀛。周诗振雅曲,汉鼓发奇声。”张正见认为“振鹭于飞,于彼西雍”和“振振鹭,鹭于飞”中的“鹭”就是朱鹭。先秦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将白鹭和朱鹭作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分,因为看到白鹭和朱鹮体型相似,生活习惯相近,故笼统地称之为“鹭”。笔者以为张正见的说法更有道理。西周时期人们用鸟的羽毛做舞蹈道具,可能会选择红色的朱鹮羽毛,做出的道具更美观漂亮。而白色羽毛很多,除了白鹭而外,还有白鹤、白天鹅、白鹇等鸟类可选。
  从汉代开始,人们就分别记录了白鹭和朱鹭,朱鹭常常成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并且是《汉乐府·铙歌》的第一支曲。《朱鹭》常常成为诗歌的标题。不像其他的鸟,只是作为诗歌意象偶尔出现在诗中,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黄鹂”和“白鹭”都是作为意象出现在诗中的,并不是专写这两种鸟的诗。如唐代金昌绪的《春怨》诗中写道:“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只是用黄莺鸟的啼声起兴,来表现闺中怨妇思念丈夫的心情。而汉代以后的许多诗人都创作了以《朱鹭》为题的诗歌。南朝梁代沈约主编的《宋书·乐书四》中收录了从汉代到南北朝时期的许多古代歌谣,其中有多首描写朱鹮的诗歌,如《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第一首是《朱鹭》,缪袭作的《魏鼓吹十二曲》的第一首也是《朱鹭》,傅玄作的《晋鼓吹歌曲二十二篇》第一首是《古朱鹭行》,刘宋义熙年间的何承天作的《鼓吹铙歌十五篇》的第一篇是《朱鹭篇》。汉乐府中的《朱鹭》一诗还收录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朱鹭》全诗如下: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食茄下。不之食,不以吐,将以问诛者。
  后代曾有许多学问大家对这首只有二十五字的短诗作了训诂、考证、解读,至今也没有统一的认识。比如诗中的“路訾邪”三字,闻一多先生认为是“鸬鹚呀”三字的谐音,若按“鸬鹚邪”的解释,还是捉鱼的鸟;还有认为是“禄赀耶”三字的谐音,“禄赀耶”则意味财富。还有分歧较多的是对“将以问诛者”一句的解释。
  笔者以为这首诗原本就是一首民间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朱鹮生活习性的民歌,原本没有太多的寓意。诗中内容直截了当又生动地描写了朱鹮的生活习性:朱鹮以鱼为食,有时在荷叶下面觅食,有时将鱼叼在嘴中,想吃又舍不得吃,吃了又吐,吐了又吃。北师大姜晓东先生在《〈汉鼓吹铙歌十八曲〉四首简释》一文中将诗中的“诛”字解释为“责求”之意,而“将以问诛者”一句的意思就被解释成问那些为什么责求朱鹭的人了。姜晓东先生总结这首诗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是:“以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幅生动幽默的朱鹭食鱼图。既传达出了诗人对生活的美好祝福,也反映西汉时期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重视和向往,体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社会风貌。”我以为这首诗原本只是记录生活中的朱鹮,后人在这美丽的鸟儿身上加上了许多美好的寓意。姜先生的说法是比较有道理的。后代生活中常见的鸬鹚捉鱼的生活画面也印证了这首诗的内容。
  后世学者在诠释汉乐府中的《朱鹭》这首诗时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也使朱鹭这一诗歌意象内涵更加丰富。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在注解这首诗时引用《仪礼·大射仪》记载说:“建鼓在阼阶西南鼓。”为了解释这句话,又引用了《仪礼传》的说法:“建犹树也,以木贯而载之,树之跗也。”说白了,就是将朱鹮的图案描摹在殿堂前的大鼓上。这种习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隋书·音乐志》说:“建鼓,殷所作。又栖翔鹭于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也,取其声扬而远闻。或曰,鹭,鼓精也。或曰,皆非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在朝堂上设鼓是殷商时期就有的,但鼓上画朱鹭图案不知是何时开始的。或者是像鸿鹄一样追求声音传得远,或者朱鹭是鼓的精灵。到了唐代,著名学者孔子后裔孔颖达又为朝堂大鼓上画朱鹭给了个古老的理由,说:“楚威王时,有朱鹭合沓飞翔而来舞,旧鼓吹《朱鹭曲》是也。”说《朱鹭曲》是战国时期楚威王看到成群结队的朱鹭翩翩起舞的情景而创作的作品,这吟唱朱鹭的曲子流传至后世进入乐府曲目中。郭茂倩说:“然则汉曲盖因饰鼓以鹭而名曲焉。”郭茂倩的意思是因朝廷殿堂大鼓上装饰有朱鹭图案,故而有《朱鹭曲》之乐府名。曹胜高、岳洋峰辑注的《汉乐府全集》对这首诗的题解是:“《朱鹭曲》,赞颂仪仗建鼓上所树朱鹭之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