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走山乡四十多载 一心守护村民健康

——记洋县龙亭镇长岭村花甲村医周树明

2024年03月29日 家庭 文章字数:1547 文章浏览数:

本报通讯员 张恤民 周崇红 文/图


    村医周树明骑行在出诊路上。

  在洋县龙亭镇北部长岭村,无论是天晴下雨、酷暑寒冬还是茫茫黑夜,总能看见一位60多岁的老人肩挎药箱,急匆匆地行走在乡间小道上。老乡们看到他了老远就打招呼,这位在当地妇孺皆知的花甲村医名叫周树明,他骑着摩托走村串户,奔走山乡四十多载,主动上门为乡亲把脉问诊、送药治病,用一颗真诚炽热的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从医四十多年,延续100多位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生命

  周树明中等身材,一张消瘦的脸庞,透露着刚毅与坚韧,皱纹密布的面容满是对病人的关切与专注。40多年来,他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大胆实践,延续了100多位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生命,让患者和家属看到了被重疾折磨后重获新生命的希望之光。
  6年前,老君村有一名六十多岁的妇女,因脑干出血留下后遗症,一直躺在床上不省人事,右半身没有任何知觉。周树明知道病情后,翻山越岭赶到患者家里,查阅了医院的病历报告、诊断证明和医嘱,按照出血性脑血管病后遗症对症施治。半月后,发现患者腿脚有了感觉,他在中西药结合治疗的同时,指导家属将患者的腿脚搭在床沿上不断地摆动,给患者脚上拴上绳子,适当幅度地拉动患者迈步,这样坚持治疗四个月后,这名患者竟能拄着拐棍串门了。患者的老伴逢人就说:“是树明给了我老婆第二次生命。”
  从医时间久了,周树明积攒的临床经验丰富,医术水平不断提升,他既有对头疼脑热一般性疾病的防控诊治医术,更有对脑血管病后遗症康复阶段治疗的绝活,让当地人信服和敬佩,是方圆四五十里的“名医”。一些外村的老乡们经常慕名而来,寻诊求医。

  恪守医者仁心,时刻把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作为村医,在个人事情与本职工作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总是保持医者仁心,把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在农村摸爬滚打的周树明,不光会看病,还要抽时间干自己地里的庄稼活。有天下午,他正在地里挖红薯,忽然方程村的一位村民打来急诊电话说,他家人喝了建房木工师傅带来的乌药酒感觉不适,要他去救治,他二话没说扔下手中的镢头,背上药箱赶到现场,询问患者中毒情况。原来是患者试喝了木工师傅自制的乌药酒,导致舌头和四肢无力,咽喉有紧缩感,提供药酒的师傅吓得在旁边直打哆嗦。当时到县城还有20多公里路,怕耽误了黄金抢救时间,情况十分紧急,周树明先按照乌头碱中毒的症状给注射解毒药物,慢慢地缓解了患者舌头、胳膊、脚腿发麻的症状。经过他精心施治,终于将中毒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方程村一名80高龄的女性患者深度昏迷不省人事,右侧肢体瘫痪,家属已有放弃住院治疗的念头,慕名而来请周树明出诊治疗。当时正值冬月,数九寒天,他坚持每两天一次到患者家里给打针、扎针,精心治疗,患者四肢慢慢有了知觉。康复期他又做功能锻炼指导,亲手扶患者做肢体训练,一直坚持了6个月,患者重新站了起来,可以手扶拐杖行走。

  钻研医术强化技能,创下接诊零事故优异成绩

  凭借着质朴的为人和过硬的医术,周树明成了十里八乡的名医。“长岭村医周树明治疗大病有奇招”的传闻在龙亭镇、茅坪镇、槐树关镇、八里关镇等地传开,在村里有口皆碑。怀着钦佩和探究的心情,笔者走进长岭村卫生室,看到排队等候的病人和墙上的一面面锦旗,这就是最有力的回答。
  干村医这些年,周树明早已把自己融入到乡亲们的生活中。全村所有老慢病患者的信息他都储存在自己的手机里,形成了一本健康服务的明细账。近年来,村医工作任务繁琐,日常工作中,村医要干的公共卫生、免疫接种、母婴保健、合疗报销等12项任务均由他一个人承担。为了跟上时代潮流,适应形势发展,他凭着坚强的毅力学习电脑操作技术,并在实操过程中,刻苦钻研中西医医术,运用到实践当中。
  作为退居二线的村医,四十多年来,周树明累计接诊较危重病患者2.6万人次,创下了接诊零事故的优异成绩,他依旧坚持不懈地为乡亲们的生命健康奉献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