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告别攀比心理

2024年03月29日 家庭 文章字数:737 文章浏览数:

  当青少年处在青春期,出现攀比心理是正常现象。作为家长,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攀比心理,学会将攀比心理积极转化。一般来说,青少年攀比心理分为两类:一类是正性攀比,一类是负性攀比。正性攀比包括比谁更努力、谁更自律,比的是过程;负性攀比包括比衣服、文具、财富等,比的是结果。青少年的攀比往往不顾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他人比较,在很多时候,攀比心理与消费行为联系密切。
  在成长过程中,青少年受到大众传媒与父母行为的影响,认为别人有的,我也应该有;别人用好的,我也不能用差的。攀比问题会消耗青少年精力,阻碍正常人际交往。家长应该巧妙地将消极心理转化成积极心理。
  首先,接纳孩子的攀比心理。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会在人群中追求优越感,攀比是一种具体的表现。当孩子向你表达了攀比的情绪时,你要尝试接纳,聆听孩子的表达,并告诉他你很理解。其次,从攀比心理到接纳心理。孩子用自己的短处比较别人的长处,把精力聚焦在这个点上,就产生了烦恼。说到底,是他不能接受别人的好和自己的不好。但是“好”与“不好”的标准不是永恒不变的。由此让孩子明白,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一个“好”与“不好”的结果,应该学会接纳。最后,从嫉妒心理到欣赏心理。攀比心理有时会演变成嫉妒心理,进一步加大青少年的心理负担。因此,家长要引导孩子看到同学的优点、长处,比如同学的审美很好,发自内心地欣赏,就会感到释然。
  家长要拥有平常心,与孩子开展深度交流。家长不必跟孩子哭穷,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劳动付出的不易,让孩子尝试理解我们,理解社会。物质生活攀比,源自精神生活匮乏。作为父母不应该忽略孩子的兴趣发展,而是要让兴趣发展成孩子快乐的源泉,把兴趣发展成爱好,把爱好培养成特长,把特长锻炼成优势,让孩子更有自信,更有动力。
  

(据《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