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朱鹮(中)
2024年03月2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588
文章浏览数:

李青石
自汉代开始,《朱鹭曲》就成为汉乐府中《汉鼓吹铙歌十八曲》中的第一曲,因此后人创作的乐府诗《朱鹭》特别多,唐人陆龟蒙在《和袭美寄毗陵魏处士朴》诗中说:“溪籁自吟朱鹭曲,沙云还作白鸥媒。”所以汉代以后的乐府曲目中有多首《朱鹭曲》。这些乐府曲中的音乐乐谱今已失传,而关于朱鹭的诗歌却完整地保留下来。读这些关于朱鹮的诗歌,我们看到从汉代以后,朱鹮逐渐演变成一个祥瑞、财富、平安、和谐的意象。
三国时期魏国文人缪袭奉命改编汉代铙歌时将其第一曲《朱鹭》改作《初之平》,以赞颂魏武帝曹操顺应天下大势,横扫各路军阀,建立大统王朝,实现天下承平的景象。将《朱鹭曲》改编成歌功颂德的曲子。缪袭的诗内容已经与朱鹮关系不大了。
晋代的傅玄受命改编汉代铙歌时,又将第一曲《朱鹭行》改编成《灵之祥》,以歌颂晋宣帝司马懿辅佐魏王建功立业之功绩。南朝宋代何承天创作的《鼓吹铙歌十五篇》中的《朱鹭》诗如下:
朱鹭扬和鸾,翠盖耀金华。
玄牡饰樊缨,流旌拂飞霞。
雄戟辟旷涂,班剑翼高车。
三军且莫喧,听我奏铙歌。
清鞞惊短箫,朗鼓节鸣笳。
人心惟恺豫,兹音亮且和。
轻风起红尘,渟澜发微波。
逸韵腾天路,颓响结城阿。
仁声被八表,威震振九遐。
嗟嗟介胄士,勖哉念皇家。
这首诗虽没改标题,但诗的内容已经和朱鹮的生活没什么关系了,只是借助朱鹮的装饰作用来炫耀皇家仪仗的威武、庄严、富丽、奢华。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还收集了其他时代写朱鹮的诗,其中南朝梁朝的张正见所写的《朱鹭》一诗则比较生动地描写了朱鹮的生活及古人对朱鹮的赞美。张正见的诗如下:
金堤有朱鹭,刷羽望沧瀛。
周诗振雅曲,汉鼓发奇声。
时将赤雁并,乍逐彩鸾行。
别有翻潮处,异色不相惊。
张正见的诗歌大意说:金色的堤坝上有一只美丽的朱鹮梳理着自己的羽毛,眺望着苍茫的大海。在周朝的诗歌中,朱鹮是振翅飞翔,是雅乐歌颂的对象。而汉朝朱鹮则描画在殿堂的大鼓上,因此鼓声中有了激越铿锵奇妙的音调。朱鹮有时与鸿雁一起翱翔蓝天,有时与彩凤相伴而行。即使海潮汹涌澎湃,朱鹮也临变不惊。诗中所塑造的朱鹮是高贵、大气、美丽的形象。
南朝梁朝诗人裴宪伯也有一首《朱鹭》诗,描写诗人所了解的朱鹮的生活习性。诗中写道:“秋来惧寒劲,岁去畏冰坚。群飞向葭下,奋羽欲南迁。”从裴诗的描写看,那时的朱鹮是具有长途迁徙特点的候鸟。而我们今天在汉中看到的朱鹮,一年四季都在汉中这个并不太大的秦巴山区范围内活动。其他地区的野外的朱鹮基本都是从汉中人工迁去的。
南朝末期陈朝人苏子卿也写过一首《朱鹭》诗:
玉山一朱鹭,容与入王畿。
欲向天池饮,还绕上林飞。
金堤晒羽翮,丹水浴毛衣。
非贪葭下食,怀思自远归。
诗中描写了一只生活在皇家林苑中的朱鹮。它悠然自得地生活在京畿皇家园林的山水之中,本欲飞向遥远的天池饮那凛冽的甘泉,但似乎又舍不得离开生活优渥的上林苑。在上林苑的金堤上晒着漂亮的翅膀,在丹水中梳洗着自己的羽毛。它并非贪恋这芦苇下美味的鱼虾,而是飞越千山万水从远方来到这美好的地方。诗人对这只皇家园林中的朱鹮似乎有点嘲讽的意味。
南朝陈朝的末代皇帝陈叔宝尽管治国无能,将父祖辈打下的江山拱手丢失,自己也成了被俘虏的亡国之君。但陈叔宝与后来的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赵佶一样,都是具有较高艺术修养的文艺家。陈叔宝精通音律,擅长文学,对中国格律诗的成熟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最著名的诗就是那首被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他也作过一首描写朱鹮生活的乐府诗歌《朱鹭》,全诗如下:
参差蒲未齐,沉漾苦浮绿。
朱鹭戏蘋藻,徘徊留涧曲。
涧曲多岩树,逶迤复断续。
振振虽以明,汤汤今又瞩。
陈叔宝诗中描写的意境是美丽的朱鹮徜徉在池塘旁参差的菖蒲与池塘中绿色的浮萍之间,嬉戏着水中的漂萍,徘徊在蜿蜒的溪涧,时而飞上高高的树巅,时而嬉戏在水面。这首诗无关讽喻,没有什么深意,只是较为细腻地描摹了朱鹮悠闲自得的日常生活状态。陈叔宝的《朱鹭》也有点靡靡之音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