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并超越苦难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2024年03月29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1119
文章浏览数:
汉台中学高二(5)班 熊国强 指导教师 林文华
世界是普通人的世界,所以世界注定是普通的,是平凡的。《平凡的世界》原名就是《普通人的道路》。它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呢?也许都有那么一点点吧。就像痛和痒这两种感觉吧,其实比痛和痒更多的是不痛不痒……
在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部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描写,有的只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故事,平凡的感情。早在上初中的时候,我已经读过这本书了,当时没有多深的感受,因为这里面的故事太平常了,平常得让我觉得小说中的人物就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然而,当我看了同名的电视连续剧以后便有了不同的感受。如今,在学校的要求下我读第二遍《平凡的世界》,我感觉到我的热血开始沸腾起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这是一位对苦难有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深刻追求的人。他有不屈的意志,强大的精神力量以及面对苦难的巨大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的揽工汉,他经历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人生。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我欣赏他的苦难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有这样的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他现在倒是很‘热爱’自己的苦难,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
世事变幻,无论什么人当政,最终还是要倚靠那些能用双手去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普通劳动者,孙少平给他们上了最重要的一课,即如何对待劳动,如何超越劳动过程中产生的苦难。人生来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然而经过不同的境遇和发展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在孙少平写给他妹妹兰香的信中,我们可以再一次了解他对苦难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是更高的生活意义……”
路遥呕心沥血,不惜用上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去书写苦难,但他的目的显然不止于书写本身,他的目标是要超越苦难。自强不息,不怕苦难,超越苦难,在逆境中奋起,这就是三十多年来《平凡的世界》一版再版甚至盗版猖獗的精神因素。毕竟身处困境的年轻人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引领。如果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这种崇高感可以使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甚至伟大起来。
教师点评: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之所以成为文学类畅销书,并深受年轻读者的喜爱是有其内在逻辑的,要求高二学生对其进行整本书阅读也是有道理的。再次阅读后,作者对该书的内容及主题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苦难这个角度去写读后感,可谓独辟蹊径,见解也很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