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赵家湾村变了样

2024年04月08日 要闻 文章字数:2444 文章浏览数:

 
  配强班子,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发展软硬件,返乡就业创业超200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从1万元上涨到34.2万元——

6年,赵家湾村变了样
本报记者 衡俊昌


  傍晚时分,山脚下的广场上准时回荡起动人的旋律,大妈和姑娘们脚步轻盈地跳起了广场舞;半山腰农家乐的院落里早就坐得满满当当,主人的笑容也堆满了脸庞;山麓中正在修建的芳香之旅生态园鸟语花香,引来周边群众漫步观光……
  这是南郑区赵家湾村村民结束一天劳作后的休闲常态。其情其景,同6年前相比可谓风格迥异,天壤之别。
  6年前,赵家湾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支部软弱涣散,村办企业荒废,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们仅靠种地维持生活。此外,部分群众长年上访,让该村成为周边群众口中的“难缠村”。
  赵家湾村位于南郑区汉山街道,地处汉山脚下,共有602户1846口人,因汉山景区开发和生态水土保持政策,人均可耕地仅有0.4亩左右。就是这样一个村,在无法改变地理位置,也无法扩展既有耕地的情况下,缘何在6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配强班子,多年“问题村”焕发勃勃生机

  2018年,赵家湾村被评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班子全部成员或辞职或被罢免,村上工作陷入停滞。
  在街道党工委反复斟酌下,街道干部朱江临危受命,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并为他配备了平均年龄不到40岁、学历均为高中以上的村“两委”班子。
  新班子充满了干劲和活力。
  在田间地头、在房前屋后……此后一个多月时间,朱江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走家串户、了解心声。与群众交谈得越多,心中的答案也越来越清晰。
  在大家的支持下,朱江首先从村级财务入手,通过全面清理、归纳后,向全体村民公开。
  “十多年来,村上花了啥钱我们都不知道,怎么信任他们?这次能公开,就是进步!”在村上生活了半辈子的老党员查大荣,将这些变化看在眼里。
  取得群众初步信任后,朱江开始解决村民意见最大的事情——拆迁安置问题。
  多年前,为了配合汉山景区建设,赵家湾村涉及拆迁的村民多达146户,由于土地规划、资金补偿等多种问题,大部分村民都未能住上新房。
  通过全面摸底后,村上制定了《集体土地分配实施细则》和拆迁安置计划书,由村民代表投票通过后组织实施。
  一个月过后,不但840余万元补偿款全部按期兑付,村上安置点也开工建设。
  “朱江支书来了才一年,我们就住上了新房,他说话算话!”村民熊甫臣一家5口搬进了新房,开心得不得了。
  群众的信任是党员干部最大的动力。从2019年起,赵家湾村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完成村道硬化8.8公里,安装路灯192个,铺设排污管线3.7公里、U型渠3.2公里,绿化面积3700多平方米,还打了2口深井、修了2座公厕。
  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生活便捷有序,各种矛盾纠纷一下子少了很多。2021年,赵家湾村被省委组织部命名为村级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省级示范村。

  壮大集体经济,村上年收入从1万元上涨到34.2万元

  “一年村上才收入1万元,我们想开展点活动都捉襟见肘。”
  “这里之前就是村办企业,不能一直荒废下去,我们还是要利用起来。”
  ……
  2019年3月,村上开始盘点家底,清理出荒废厂房7间、闲置土地400亩、塘库3个、茶山167亩,并集思广益,确定了“一心三区六组团”的发展规划。
  “我们总说用勤劳双手把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必须要自己先动起来。”一段时间里,村干部们都发动各自人脉关系,到处拜访企业、工厂,寻求合作机会。
  朱江首先把自己多年的好友陶春成邀请到村上。
  看场地、聊发展、定计划,经过多次磋商,当年8月,陶春成决定把准备新建的印刷企业放到村上之前荒废的厂房里,每年付给租金5万元。 
  万事开头难,有了这次经验,后面与企业对接合作便顺当起来。
  2020年,有企业想发展生态农业,村干部李燕霞配合成立了农业公司,动员40余名村民参与,开展稻甲综合种养,除去村民收益外,还给村上每年分红9万多元。
  2021年,有企业想搞农文旅融合生态园,村干部主动招商,引进四川客商,配合流转土地585亩,办起了芳香之旅文创产业园。
  通过6年的努力,村上逐步形成“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引进印刷厂1个、农业开发企业5个、加工企业2个,建立各类型种植园、养殖基地1782亩,吸纳60余户村民参与集体经济建设。2023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34.2万元,人均纯收入2.16万元。
  “今年村上又扩建了猕猴桃园和草莓园,吸引了大量游客来观光采摘,我看收入突破50万元没问题。”街道干部穆洪记对村上的产业发展信心十足。

  提升发展软硬件,40岁以下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超200人

  3月31日,虽已时至中午,赵家湾村会议室仍是人头攒动、气氛活跃。台上农机专家的精彩讲授,引来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时不时还有人提问。
  这样的场景在村上每月一次致富大讲堂上司空见惯。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为动员更多年轻人留下来,村上不但下大力气发展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做好“硬件”,更聚焦年轻人的知识盲点和兴趣喜好,开展业务培训提升“软件”。
  从长远产业规划到具体农业生产技术,从土地、资金使用政策到场地、人员配套服务。每一次大讲堂都能让一些年轻人产生就业和创业的想法,年仅21岁的大学生吴思睿就是其中之一。
  “得知村上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放假回家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听了一堂致富课,没想到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吴思睿是土生土长的赵家湾人,大学学的就是农业相关专业。
  毕业后,经过多方考察,吴思睿最后选定了养蜂。
  在村上的帮助下,她贷款买了蜂箱。不到一年的时间,养殖规模就扩大到200多箱,还成立了家庭农场,申请了旱麓土蜂蜜品牌,当年就销售了10多万元。
  “2022年底,我们专门成立了创业中心,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各类帮助。”负责此项工作的老党员汪贵安表示,村上还建立了老人食堂、未保中心,关注“一老一小”,为年轻人专心发展事业解决了后顾之忧。
  如今,该村40岁以下返乡就业创业人员超过200余人,其中4户申请了家庭农场,3人获得高级农民资格认证,5户开办了农家乐,家家户户都有了增收渠道。
  “今年,我们提出了‘五坊’重建计划,用两年时间恢复村上原有的古法制粉坊、酿酒坊、榨油坊、豆腐坊和陶艺坊,让消失的老手艺重新焕发活力。”朱江指着道路旁正在建设的制粉坊对记者感慨道,“瞧,那墙画就是村里大学生设计的,你看多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