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泥巴捏出神态万千

—— 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城固泥塑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昌吉

2024年04月12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745 文章浏览数:

张清华


  凡是看过城固县宝山寺五百罗汉的人,肯定被那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塑像所震惊。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能塑造这么多绝无雷同的罗汉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至少是美术专业人士。如果得知木讷少言、土里土气的憨厚农民李昌吉是五百罗汉的雕塑者估计许多人要大跌眼镜了。
  今年80岁的李昌吉是城固县原公镇宝山村人,世代为农。宝山村是著名的宝山遗址所在地。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宝山文化代表性之一的传统民俗工艺——泥塑,在李昌吉幼年时乡村还能见到。当时,村里有个泥塑艺人魏孝荣,农闲时节总是和泥制坯上粉涂色忙乎个不停,好奇的李昌吉常常没事了就去观看。一来二去,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就喜欢上了泥塑。小昌吉印象最深的是魏师傅在宝山寺塑的四大天王站姿像,近十米高,金甲玉带,高大威猛,人甚至可以在神像腿间随意穿梭而不会碰到头。
  10岁左右的李昌吉就成了魏师傅的小尾巴,魏师傅也喜欢这个憨厚好学、性情内敛的小孩子。虽然没有举行过正式的拜师仪式,但在淳朴的乡村,言传身教和深深的热爱共同谱写着最真挚的师徒情,也使泥塑手艺有了传承人。从此,对泥塑的热爱和执着就成了李昌吉一生的坚守。
  一次师傅有事外出,留他一人独自操作。他塑了一个黑胡子灵官,虽然看着也有模有样,可总觉得和师傅塑的像相比差了点什么。师父回来一看,什么也没说,伸手上去一手按脑袋,一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挤。嘿,神了!灵官马上变得怒目咧嘴、活灵活现。在师傅的教导下,他掌握了做泥塑的诀窍:要根据不同人物而变化,最重要的是脸部特征变化,男女老幼善恶各有不同,贵在传神。由于勤学苦练,昌吉的泥塑技艺突飞猛进,得到同行的认可。
  选择了民间艺术之路注定选择了艰辛。李昌吉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庄稼过日子,种田担粪、养猪喂鸡样样都干。他一年大部分时间里里外外忙活,但只要有人来请塑泥像却从不推辞,也不在乎给不给钱,管饭就行。别人说他傻帽,他也从不辩解。为艺术付出得多了,必然忽略了家人。面对家人的不满,旁人的不解,他选择了沉默。
  选择了民间艺术之路注定选择了孤独。无数次在薅草放牛、割麦收稻的闲暇都要望着闲花野草、流云飞鸟比比划划;无数次在不同的街头观望世俗男女,偶遇面貌颇有特点的,追随其几天半月也曾有之。人们笑他痴笑他傻,可谁能了解其中滋味?多少个晨晨昏昏,站在家乡的宝山之巅,看湑水如带,看太阳由东往西轮回,看满河浮光跃金一路奔流不复回,他艺术的追求愈来愈高,他为艺术而献身的意志愈来愈执着。
  没有念过书,没学过人体解剖,没学过黄金分割,凭着一腔热诚,在艺术之路上踽踽前行。他在吸收魏孝荣师傅泥塑技艺的同时,又拜中国现代“长安画派”著名画家方济众(当时在汉中市文化馆供职)为师,潜心钻研绘画技艺。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赴关中、下四川、上河南,拜访民间泥塑工艺大师学习取经。他博采众长,师古而不泥古。兼收并蓄,把绘画理念巧妙地揉进泥塑作品中,将西北的粗犷豪放与江南的柔美婉约有机地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泥塑风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李昌吉的泥塑技艺日渐趋于成熟。塑菩萨,慈眉善目;塑罗汉,形神兼备;塑灵官,怒目咧嘴;塑天王,威武勇猛。他所塑的神像给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慑力。单说他塑的雷公像,目光如电、狰狞可怖,能把小孩吓哭,朝山香客只在殿外焚香祷告,不敢进雷公殿。他的名气越来越大,当地宗教场要塑神像,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他。数十年间,他的泥塑成果遍布家乡和周边省市。如城固县的洞阳宫、建基崖、五郎关、回龙寺,西乡县的观音寺、三王庙,留坝县的飞龙寺,以及省内的好多县市,甚至四川、河南、湖北都有他的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他的团队作品题材范围突破传统,向革命题材和现代题材扩展,并在西北渐具影响力。如群组塑像《刘邦设坛拜将》被拜将坛博物馆收藏展出;东华三烈士群雕像被东华厅革命纪念馆收藏展出;群雕塑像《打倒刘湘》《强渡金沙江》等作品被广元红军文化园收藏展出;《船棺葬场景》《容华祖师像》等作品被什邡博物馆收藏展出;《雪地送别》《战地学习》等群雕作品被渭南渭华起义纪念馆收藏展出……2000年李昌吉被汉中市民间美术家协会授予汉中市优秀民间泥塑家称号,2010年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固泥塑代表性传承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李昌吉不懂这样文绉绉的语言。但为泥塑这个梦,他在泥塑艺术的道路上一路行走,一路绽放,一路长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