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春江无月明

——《春江花月夜》赏析

2024年04月12日 小作家 文章字数:958 文章浏览数:

佛坪县中学高三(4)班 贾鸿明 指导教师 王惠


  每每读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总能让人的心绪如春水般蓬勃高涨起来,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其诗韵律整齐,画面流动着明朗的潮水与清艳的月光,内容虚实结合,以七言的形式由眼前春、江、花、月、夜的实景联想到羁旅游子与月下捣衣思妇的相思,在近代被新月派代表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从诗题看,有五个非常美好的意象:春、江、花、月、夜。这五个意象中的每一个都能使读者产生瑰丽的想象。然而,他们交织在一起,就构建出一幅明月高照、江水东去、月涌江流、花开遍地的奇妙丰润画境。这画境清澈、明朗,永不停歇的江水和月夜始终守在转瞬即逝的春、花旁,让读者自然而然就体悟到作者对永恒和短暂、变与不变的思考。
  从内容上看,全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写景,触景生情,由眼前所见之流动的春江、盛开的春花、清朗的春月生发出对宇宙生命无尽的感悟。并由此转入后半部分,写作者由眼前之景,想到对人生的见解,进而对游子思妇情感相思共情。
  本诗前半部分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到“皎皎空中孤月轮”,侧重对夜景的描写。作者以时间为顺序,从“明月共潮生”一直写到“空中孤月轮”,运用铺陈的手法,从多角度描绘出了一幅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的壮丽景象。用一个“共”字强调了明月与江水的联系。在此情此景中,作者陷入了对宇宙的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于是有了看似脱口而出,实则炼至化境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形成一种优美深邃的意境。
  诗的后半部分由“白云一片去悠悠”引出,由青枫浦上飞过的一片白云,联想到了离家漂泊于江湖的扁舟子。同一轮月让相隔两地的人有了一个连接点,在这样的春夜,何处不是月光,何处不是相思呢?游子看着春月想到今夜与故乡的人同沐月光,月光中守望的思妇也想到了远方的游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处处相思明月楼。
  整首诗作者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美景的描绘,赞颂了大自然的美景,进而对人生哲思,由抽象到具体地诉说游子思妇的相思,流动的画面澄澈、美好,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深邃悠长,哀而不伤。

  教师点评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诗,这篇作文从整体着眼,以简洁的笔调比较生动且深刻地解读了这首诗,并能较好地体会到这首诗哀而不伤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