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渐邈谁复追
——记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张中发
2024年04月19日 汉风古韵
文章字数:1936
文章浏览数:

张远智
拓印是一种古老的印刷术,发明于东汉汉灵帝时期。通过拓印,可以把金石器皿或碑刻、摩崖上的文字、花纹转印到纸张上,做成拓片。有了这项技术,铸、刻图文就能化身千万、流布八方。在汉中褒谷口,就住着一户拓印世家,自第一代始祖张懋功算起,已传承五代160余年。如今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已经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褒河张氏世代为石匠,开的有石场,家境比较宽裕,张懋功小时有条件入私塾,因此通文墨、善音律。
大约在同治元年(1862),关中有一位叫陶修人的字画商人来石门拓印摩崖石刻,住宿在张懋功家中。陶修人在张懋功家住了几个月,把石门附近的摩崖石刻尽数制成拓片。完工后,陶修人便回关中了。张懋功此时虽然从陶修人处学得拓印技艺,但是毕竟时间有限,只能算是初窥门径。
幸运的是,同治十三年(1874),时任陕甘学政的吴大澂前往褒城访碑,也住在张懋功家。
吴大澂(1835-1902年)是江苏吴县人,清末名臣,同时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文字学家、书法家、画家、收藏家。他曾多次指点张懋功。后来张懋功又根据摩崖石刻的特点,刻苦钻研,发展出了很多特殊技巧。比如摩崖石刻所处的位置十分险要,有的石刻在悬崖峭壁之上,一般人根本无法靠近。张懋功就安排工人凌空搭架,人悬在半空中拓印,拓工脚下就是百米深谷和湍急的褒河水。又创造性地用多张纸重在一起进行拓印,减少了因石面不平而椎破纸张的损失,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张氏摩崖拓印技艺。摩崖石刻凹凸不平,上纸十分困难。为解决这一难题,拓印采用了“发”纸法,也就是纸要提前一天浸湿,装在袋子里沤一宿,增加其韧性和附着力。上纸时两张纸重叠起来,减少破损的几率。褒谷是秦岭中一道贯穿南北的豁口,几乎是无日不起风,民谚有“宝鸡的葱大,褒河的风大”,说的就是这情况。拓印时,薄薄的纸往往被风吹得东鼓西荡,没经验的拓手提着纸半晌把纸按不到石头上。张懋功上纸时,两手提着纸往石头上贴那一刻,鼓足力量猛吹一口气,紧接着换手按纸、取刷子椎打,几个动作要如行云流水般瞬间完成。吹气也要恰到好处,掌握住风势风向、力度大小。
长年累月的实践,张懋功的手艺已是炉火纯青。吴大澂还请张懋功往城固拓《仙人唐公房碑》,往甘肃拓《西狭颂》,可见吴大澂对张懋功的技术是高度肯定的。
张氏的二代传承人张金城是张懋功二儿子,他迟讷少言,沉稳持重,最得张氏绝技。张氏的三代传承人张洪烈也精通传拓,但是却心仪金石,性喜交游,不甘心天天在山野之中椎拓度日。眼看张氏绝技面临失传,张金城对儿子张洪烈却无可奈何。
幸好,孙子张中发带给爷爷张金城意想不到的欣慰。张中发10岁多一点就给祖父和父亲打下手。有一天,张金城正准备拓印《大开通》,正好张中发送水来了。张金城已经干了半天活,有些累了,他接过水,一边喝水一边休息。张中发顺手拿起拓印工具做起拓片来。祖父初时还没在意,但看着看着不禁呆住了,这孩子竟然顺利地把一张《大开通》拓好,并且从石头上缓缓揭下!张金城心中大喜,张氏拓印技艺有了第四代传承人。
1969年,褒河水库工程即将开工,褒河沿岸数以百计的摩崖石刻即将被淹没在水库之中,石门十三品将要被凿下来迁到汉中博物馆。在凿迁之前,当时的文物部门安排张中发制作了三套石门十三品拓片,一套送国务院,一套送省文物保护单位,一套由汉中市博物馆珍藏。张中发精心传拓,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石门十三品凿迁到汉中市博物馆后,陈列到新修建的厅堂之中。因研讨需要,经有关部门批准,张中发带着儿子张晓明、张晓光进行了数次大规模的拓印。在时任馆长郭荣章先生的主持下,张氏父子精心谋划,细致施工,历经数月,制作了一套精拓本,即郭荣章先生所著的《石门汉魏十三品》图片底本。郭荣章先生把这套拓本和清末、民国时期的拓本对比,认为拓印水平已胜过前人。众多学者据这批拓片纠正了前人因拓片中模糊不清、失拓之处造成的一些错误。
时至今日,张中发先生已98岁高龄,虽不能再亲自拓印,但依然精神矍铄。石门十三品等重要文物已经不允许再拓印,褒河的石刻也都淹没在碧波之下,张氏摩崖拓印技艺失去了原生场地。
可喜的是,张中发的儿子张晓明、张晓光兄弟继承了这项技艺,并分别成为市级、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在蜀道石刻博物馆,配合中国地理“环形中国”摄制组开展“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非遗项目展示活动,拍摄期间制作各类拓片25副;2018年,配合陕西省交通厅收集公路摩崖石刻资料,在汉中市宁强县黄坝驿开展摩崖石刻拓印制作,耗时64天,修复制作巨型拓片累计67平方米;2019年,受山东省青岛市汉画像汉砖艺术博物馆邀请,前去制作拓片33副。近年来,他们还多次走进校园开展非遗展演,扩大拓印影响力。
张晓明、张晓光兄弟也年近古稀,他们希望更多的人了解拓印,爱上拓印,让传承160余年的张氏摩崖石刻拓印技艺能够结合现代科技,融入现实生活,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