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藤条编出好日子
—— 记“天汉工匠”李静
2024年04月20日 要闻
文章字数:1121
文章浏览数:

本报记者 何淼 实习生 华若璇
精致的背包、可爱的摆件、实用的提篮……走进南郑区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一股淡淡的藤香扑鼻而来,展架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两排美观实用、精巧别致的藤编制品。
这些藤编制品均出自手艺人李静之手。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专注地坐在桌边编织,只见几根细长的藤条在她指尖翻飞、重叠,不一会一只藤篮的雏形就呈现在眼前。“别看只是这样一个小物件,也要用上编辫、串接、缠扣等多种编织技法,孔洞的距离、基料的长短,稍有偏差,都会影响最终成品。”聊起藤编,不善言辞的李静打开了话匣子。
1993年,李静嫁入南郑区黄官镇水井村的一个藤编世家,跟着丈夫学起了藤编技艺。从简单的编法练习,到掌握复杂的工艺,再到能够独立完整编好一把藤椅,这一路的艰辛都记录在她指尖厚厚的老茧中。成功“出师”后,每逢集市,她和丈夫就用自行车载着编好的藤椅上街售卖。
“90年代,村里几乎人人都会藤编,靠着编织藤椅、藤桌,不少人家过上了好日子。”李静说,但好景不长,藤编家具逐渐被造型精美的木制家具替代,失去了市场,大部分青壮劳力选择外出打工。看着村里留守妇女越来越多,李静萌生了把她们组织起来成立家庭作坊的念头。
“由于制作藤椅需要弯制骨架,这是个力气活,大部分只有妇女留守的家庭无法完成这道工序,我就想能不能由我家统一提供原材料和骨架,让她们回家制作,这样既方便大家照顾家庭,还能让她们有些收入。”李静说。
1995年,利用自家小院空余房间,李静办起了能够吸纳十几名农村妇女共同加工的家庭作坊。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她又将家庭作坊升级为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吸纳妇女就业的同时还派出技术员到各个藤编家庭现场指导,农户在家就可以完成产品编织,之后由合作社统一收购。
“从小我就跟着家里的老人学藤编,干这行已经快40年了。只要好好干,一个月下来至少可以挣2000元。”今年69岁的水井村村民、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社员何云芳笑着说,作为藤编“老人手”,自由灵活的工作时间、稳定的收入让她觉得很满足。
像何云芳这样有技术、有闲暇时间的藤编工匠在当地还有很多。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吸纳带动周边的青树、两河、濂水等几个镇300余户农户从事手工编织。从原材料种植到手工生产加工,再到线上线下销售,2023年,该合作社实现销售收入600余万元,入社成员年均收入超1.2万元。从独自生产,到如今成为全省知名的妇女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锦绣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藤编产品不仅在当地卖得火,还通过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走出国门,销往10多个国家。李静本人还被授予汉中市“天汉工匠”荣誉称号。
“是藤编让我家盖起了楼房,走上了致富路。”李静笑呵呵地说,如今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传承和发展好这一非遗技艺,带领更多的村民就业增收。